释义 |
航天员消化 航天员消化制订航天口粮应根据人体能量代谢要求,确定营养成分应同酶的活性相符合,特别是应同航天条件下出现的消化和代谢活动特性相一致。同航天活动有关的诸因素,如缺氧、加速度、振动、精神负荷、疲劳、辐射、有害物质等对消化功能的影响,业已得到证实。如在航天活动中遇到的胸-背方向加速度,8G值持续作用三分钟,即可引起实验犬消化器官功能明显改变,胃及十二指肠周期性活动功能障碍,可长达三周之久,运输功能也明显障碍,胃排空牛乳的速率加快,排空牛肉的速率减慢。某些消化酶也有明显改变。 狭小环境、失重与生理节律改变是在航天活动中紧密相关、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成为航天生理学的重要内容。关于这些因素对人体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的影响,业已进行较全面深入研究。但有关其对消化功能影响的研究尚少。不难设想,在上述因素作用下,胃肠功能也会发生深刻变化。 航天过程中航天员的排便功能多无困难,食用普通食品(不是干燥或低残渣口粮)时,每天可保持排便一次,提示胃肠道蠕动功能基本正常,可满足食物或食糜的正常运输。但在地面为模拟失重进行的浸水实验结果表明,蛋白质和脂肪性食物由胃排出的功能明显障碍; 并伴有吸收功能异常,小肠腔内水的吸收加快。有的学者指出,航天过程中胃肠道功能的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在进入失重状态后,整个机体出现新的与正常不同的活动水平。 航天员普遍有食欲减退主诉,与活动量小、情绪紧张、疲劳、食谱单调、不合口味等因素有关。按巴甫洛夫学说观点,食欲同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和消化液分泌密切相关。食欲良好时,胃液第一相分泌旺盛,产生所谓“暴发性分泌”。航天因素对消化液分泌功能以及酶活性是否有影响? 正在探讨中。 初步观察表明,人在航天过程中肌肉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增强; 心脏与肝脏细胞的乳酸脱氢酶的同功酶1和5的活性增强,提示糖代谢的氧化过程有改变。观察由生物卫星回收的大白鼠消化腺组织化学变化,可见回收后第二天胰脏腺泡细胞里带阳电蛋白含量减少,提示航天因素对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有一定影响。胃上皮细胞产生粘蛋白能力显著降低,表明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有所减弱;氨基酸与钙、钠、钾、镁等主要离子的吸收亦受影响。大肠隐窝杯状细胞中唾液酸化多糖和硫化多糖量增加,可能与大肠运动功能障碍所引起的分泌液排出减缓有关。航天过程中,常见的消化道反应,进入失重状态的初期,有人出现唾液分泌增加,胃不适感、恶心甚而呕吐。这些现象虽与前庭反应有关,但胃肠功能的紊乱,已属明显。阿波罗17号航天员曾发生腹泻,分析结果排除感染可能,认为与胃肠道功能性改变有关,可能系身体的或情绪应激所致。联盟21号航天员还曾主诉对奶酪的味觉异常,因而弃食这种食物。以上足以说明航天因素对消化功能的影响。
表1 航天口粮的重量和体积 口粮型号 | 热 量 (kcal) | 重 量 (g) | 体 积 (cm3) | 每1000 kcal | 重 量(g) | 体积(cm3) | 水 星 双子星座 阿波罗 | 2500 2500~2800 2800 | 1993 725~850 871~1162 | 3130 2131~2393 2558~3083 | 797 290~304 311~402 | 1252 852~855 914~1101 |
表2 美国航天口粮的环境试验条件 环境条件 | 水 星 | 双子星座 | 阿 波 罗 | 温 度 | -6.6℃,存放6个月;10~26.6 ℃,存放3天 | -6.6℃,存放3小时;57.2℃, 存放3小时 | 24℃,400小时;-17~57.2℃, 100小时 | 压 力 | 5psia,44.4℃,3小时 | 19.7psia,21.1℃,1×10-8mmHg, 44.4℃ | 5psia,400小时,1×10-4mmHg | 相对湿度 气体环境 噪声、振动 | 30~50% 纯氧,5psia 50~2000cps | 98%,14.7psia,37.7℃ 纯氧,5psia 135dB,37.5~4800cps | 100%,100小时 95%氧,5psia,400小时 135dB,37.5~4800cps | 加速度 | 15G作用1秒,8G作用240秒(无 包装防护) | 飞船纵轴向直线性加速度1~7.25 G,325秒:150冲击,11毫秒 | 加速度条件与双子星座相同;30 G冲击,10~15毫秒 |
☚ 航天食品 生理节律 ☛ 000206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