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子思、孟子言义利此论因孟子与子思言义、利而发,表达了司马光的义利观。 《通鉴》记述“孟子师子思”。孟子是不是子思的亲弟子,历来说法不一。照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之说,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子思是战国初年的学者,有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篇,并注曰:子思“名伋,孔子孙,为鲁缪公师。”后来的目录学著作也多著录子思之作,称作《子思子》。清人黄以周有《子思子》辑本。《通鉴》记载孟子与子思言义利之事,即引自 《子思子》。 孟子答魏惠王问“何以利吾国”,强调为政以“仁义”为要,不能以利为先。子思答孟子问 “牧民之道”,强调为政要讲仁义,以利民为大。司马光对此二事的评论,说“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子思、孟子两人之言,因人而有异,而司马光却理解 “一也”而不矛盾,其论说很简要:一是“所与言之人异故也”。对好言利之人,应当强调“仁义”的重要性,不能好利而忘义。而探讨施政与牧民的方针时,则要懂得只是宣言仁义是欺世愚民行为,强调“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意思是,讲仁义就得利民;如果不利民,还有什么仁义可言。 生当北宋理学始盛之时,司马光不把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理学家 “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当作口头禅、奉为金科玉律,而认为子思、孟子之言有一致性,提出 “唯仁者为知仁义之为利”,实在值得重视;这与其关心历史上“生民之休戚”有一定的思想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