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剪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剪梅》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是经量。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山东河北又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三)

这首民间词的内容,据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认为是讽刺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和“经界推排法”。就南宋末年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此说颇有道理。《宋史·贾似道传》记载了南宋理宗时,贾似道当政,于景定四年曾实行“公田法”。办法是强制以低价收买一些大地主的“逾限”田地,充做公田,以增加政府的收入,并充军饷。当时规定的收买公田的限额是一千万亩。这种名义上采用强买方法,禁止土地“逾限”的问题,实质上乃是朝廷和私家地主争夺土地和收入的问题。公田法实行过程中, “虽百亩之家,亦不免焉”(见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甚至农民的小块土地也往往被强行收买。收买公田的政策,使土地更加集中,各阶层均极力反对,社会矛盾和危机进一步加深。后来贾似道又请行“经界推排法”,江南之地,尺寸皆有税,民力更陷入困境。基于上述种种,该词的作者或为直接受害者,或为目睹者,对“公田法”、 “经界推排法”推行过程中的危害体验甚深,情感激愤,蓄之既久,联想也特别活跃,于是信口成章,这首词调就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

借词来写时政,就现存宋代民歌看,数量并不多。这首词生活气息十分浓厚,用字遣词通俗轻俏,和文人词的精雕特点不一样。整首词分上下两片,每片各六句,共六十字。为了分析的方便,结合内容,以三短句、 “七、四、四”言形式组成一章,全首共四章。

第一章一开头从高高在上的宰相说起,宰相的端坐“庙堂”,意味着国家将有重大的决策出现,人们拭目以待。经量:指清丈土地。正在议论阶段的“经量”,尚在拟议中,一个“便是”,就这么轻率地决定了,事物的性质一下子从初级阶段发展到质变。上片第二章在内容上紧承前三句,面对人们的疑虑,宰相授意“臣僚”纷纷“上一章”给皇帝, “头说”、 “尾说”,反复强调必须“经量”,其结果“帝从之”。下片第三章写“经量”的付诸实施。被称为“轻狂太守”的各郡买公田专官, “闻说经量”,立即“星夜”行动,强行收买,造成了“浙中大扰……,破家者多”(见《宋史·贾似道传》)的严重后果。第四章明确“经量”给整个社会及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危机。山东河北实际已沦陷,并不在南宋统治者手里,为什么近的不说,却说远的?这大约有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两重意思。对于那些在“经量”中获得大量好处,谋取了私利的“轻狂太守”,作者以鄙夷、讽刺的口吻告诫他们, “好去经量”吧!到处都是灾荒.为什么不再去“经量”? “胡不”句,用反诘语气对全篇作结,进行嘲笑讽刺,特别表现了作者对这类人的反感。事实上, “公田法”和“经界推排法”虽受到皇帝的支持,但由于上下各阶层的反对,始终不能全面推广,因而后来不得不明令禁止。贾似道去职后,南宋朝廷为了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不得不把收买来的土地“尽还原主”。

整首四章,最后两章是关键之所在。第四章是了解词作者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关键,这是很明白的。第三章则是形成整首词气氛的关键,也是艺术上最能震撼读者心灵的地方。

这首词属双调小令,上下两片句句叶平声韵,声情低抑。整首有八句、八次重复使用“经量”,以突出表现词所要抒发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八组“经量”,词性并不完全一样,意思也不尽相同,使用过程中,在各自位置上,都能显得确切不移,虽重复而不觉累赘,虽次数多而不觉杂乱,故这种重复,不是形式上的文字游戏,而是内容的推进,形象的更新。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手法的应用还是有一定限度的,因为在一首容量有限的词中,声音和意义不相同的字,终究会比总是重复使用的一二个字显得更丰富些。在这一首中,只是在四言一句时重复,并见出整齐。七言一句,字多句长,重复字出现多了不易整齐,所以这首中的七言句就不使用重复的词语,这也说明它本身的艺术表现力是有限度的。不论如何,这首词中“经量”的八次成功使用,仍为文人诗和其它类型的作品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借鉴。


名诗《一剪梅》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一剪梅》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diàn店):光滑如玉的竹席。②兰舟:即木兰舟。木兰树坚而香,诗人遂以为舟之美称,“兰舟”不一定是木兰所制。③锦书:这里是对书信的美称。

【词大意】 红荷凋谢竹席凉,轻提罗裙把船上。云中寄书多盼望,鸿雁过月照西厢。花自飘散水自淌,你我心忧互思量。相思情深无法忘,下了眉头到心上。

【赏析】 据载,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的第三年,即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上一年被列为元祐“奸”党,这样刚刚20岁,她就被迫与丈夫分离,随娘家返回原籍济南府章丘明水。这是《一剪梅》写作的大致背景。至于具体背景论者往往引述这样一段话: “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 《一剪梅》词以送之。”(《琅嬛记》)这一记载似是而非,“负笈”是读书,那时赵明诚 “在太学作学生” (李清照语),太学在汴京,其往何处“远游”?这显然是附会之辞。但这并不等于说此词非 “结缡未久”之作,其具体写作时间当是崇宁二年的深秋,此时作者回原籍不久,为寄赠远在汴京的丈夫而作是词。

首句的 “红藕”是《漱玉词》中常见的意象。同一种自然物,在《如梦令》 中叫做 “藕花”,在 《怨王孙》 中是“已成”的 “莲子”,曾给人以清新、愉悦的美的享受,而此处的 “红藕” 其 “香” 已 “残”,给人以衰败凄凉之感。原因是当藕花和莲子作为审美对象映入作者的眼帘时,她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其心绪与审美的对象特征,形成一种对应同构关系,基调自然是欢娱向上的。而“独上兰舟”时的作者,已尝到了社会政治的苦果,年纪轻轻的被人从幸福的爱情伊甸园中赶了出来,她与新婚不久的丈夫活像一对被闷棍打散了的鸳鸯,其心情之凄苦不言而喻。那么,红藕的残香、凉飕飕的竹席,不正是其内心感受的物化吗?

“轻解罗裳” 以下二句承上启下,说明时届深秋,一个穿着罗裙、出身颇高贵的女子,白天独自登上木兰之舟,原以为可以消愁解闷,不料看到的却是香消色褪的残荷;夜晚“月满西楼”,她还未能入眠,心里盘算,“云中”飞过的大雁能不能带来一封丈夫的书信呢?此二句用今天的话说,岂不是作者对“鱼雁效应”的一种复杂的心理写照吗?是的,彼时彼地只有借这种两地书,才能对两颗受伤的爱心有所慰藉。

“杨花入水化为萍”,一般理解为暗写男女情事,有人用以比拟“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深层寓意。其实二者不尽相同,“杨花”句侧重于自然形态,而“花自”句则喻人生的一种感受,具体说就是用落花流水这种无情物,反衬其伉俪情深。此词上片写作者触景生情,不论白天夜晚,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丈夫。下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谓丈夫也在同我思念他一样地思念着我,二人同时受到这种“相思”的折磨。话说回来,这种“两处”分担的“闲愁”,毕竟比那种单相思好受得多,想想对方也在同样思念着自己,心上不是会涌起一种幸福感吗? 关于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擅朋友之胜”的种种佳话,说不定正是从这种彼此一往情深的描绘中生发出来的。

“此情”以下三句人谓脱胎于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这当然是可能的。作者不仅对官高位尊的范仲淹,就是对被她揶揄为 “贫家美女” 的 《淮海词》,其《漱玉词》也不时有所取意。这里“此情”三句之于范词,则有深描与淡写之别。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言之,恐怕与李清照对伉俪暌违之苦更有切身体会有关,何况她与赵明诚合卺只有二年多,因受党争株连才不得不与丈夫分离,这种非同寻常的新婚之别的痛苦是无法摆脱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十分准确地刻画出爱侣间的相思深情,遂使此词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