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内聚力和士气的有关理论
团体内聚力指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程度,既包括团体对每一成员的吸引程度,又包括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程度,当这些吸引程度达到一定的程度,而且团体成员资格具有一定价值时,这个团体就是内聚力强的团体。内聚力可以用团体成员的下列态度来说明: 对团体忠诚、对团体的工作有责任感、对外来攻击进行防御和反抗、与其他成员志趣相投并有友谊关系。在内聚力强的团体中,成员的意见比较一致,相互关系融洽友爱,对团体感到自豪并有强烈的责任感,完成团体的工作任务好,团体内聚力和士气的理论涉及以下一些问题:
(1) 团体内聚力的测定,一个团体内聚力的强弱可采用一些方法加以测定,如: 让团体中每一个成员评定自己对其他各个成员的感情,填写在调查表上,把这些评定加在一起就可看出内聚力的强弱;也可以让每一成员评定自己对整个团体的归属感等。社会关系计量学就是测量团体内聚力的一种主要方法,心理学家多伊奇提出一个计算团体内聚力的公式,即: 团体内聚力=成员相互之间选择的数目/团体中可能相互选择的总数。
(2) 影响团体内聚力的因素。团体内聚力的强弱,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的有以下一些,
❶团体的领导方式,在专制的、民主的、自由放任的三种领导方式中,以民主方式的内聚力最强。
❷团体与外界的关系,同外界处于隔离状态的团体,内聚力较高; 当团体面临着外来攻击时,其内聚力也会大大加强,这种团体会为了防卫而团结起来,比已有成就而没有外来攻击的团体有更强的内聚力。
❸团体的规模较小者,其内聚力较强。规模大的团体往往会分裂为一些较小的基本团体。
❹团体的成员较为稳定者,内聚力较强。团体内聚力的形成,需要团体成员有相当的稳定性。如果团体成员不断地变动,团体成员没有时间来相互了解,就难于形成内聚力。同时,团体成员之间还必须有广泛联系的机会,否则,也难于产生内聚力。还有,团体成员之间的地位和威望较为平等者,内聚力较强。
❺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能影响团体成员的情感和期望。采取个人同团体相结合的奖励方式,把个人同团体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都有助于增强内聚力。此外,不同的信息交流方式、团体成员的个体特征、兴趣和思想水平等、都会影响团体内聚力。
(3) 团体内聚力和生产率的关系。内聚力强的团体是一种有力的工具,既可用来协助正式组织,提高生产率,又可用来反对正式组织,降低生产率。应该把团体的目标同正式组织的目标密切配合起来,以便提高生产率。社会生理学家沙赫特曾经做过一项实验,表明生产率不仅受团体内聚力的影响,而且受团体成员相互之间诱导的性质 (正诱导或负诱导) 的影响。他对制作棋盘的四个生产团体进行试验,这4个团体中有两个内聚力较强,另两个内聚力较弱,他对这些团体在试验的前16分钟不作任何诱导,而在后16分钟则分别进行正诱导 (由团体成员给被试者写纸条,要求提高产量) 或负诱导 (写要求限制产量的字条),另一对照组则始终不作任何诱导,其结果表明,未受诱导的对照组的生产率平稳发展,而受正诱导组生产率提高,受负诱导者生产率降低,内聚力较强者变化更为明显。
(4) 团体的士气和生产率的关系。心理学家史密斯和韦斯顿认为,士气是人们对某一团体或组织感到满足,愿意成为该团体的一员,并愿意协助实现该团体的目标的态度。一般讲来,内聚力强的团体,士气也较高。克雷奇和克拉奇菲尔德认为士气高的团体有以下七项特征:
❶团体的团结是由于团体的内聚力而不是由于外部的压力。
❷团体内的成员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❸团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和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❹团体成员之间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❺每一成员都明确地了解团体的目标。
❻成员都拥护和支持团体的目标和领导者。
❼团体的成员认为团体有存在的价值,并愿维护它继续存在。
对团体士气高低的调查方法,一般有态度量度法、问卷调查法、自由陈述法、面谈法、人事统计资料及事例分析法等。至于影响士气的因素,大致有以下一些:
❶对组织目标的赞同;
❷合理的经济报酬;
❸对工作的满足感;
❹优秀的领导者恰当的管理方式;
❺成员间的和睦关系;
❻良好的信息交流;
❼成员的身心健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