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改革开放,水利健康发展新阶段1979—1992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个伟大转折,全国工作的重点转入到集中力量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也把甘肃的水利建设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全省水利战线针对过去长期存在的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兴建、轻管理,过份强调“政治意义”忽视经济效益等问题,进行拨乱反正,将水利建设事业逐步纳入到“加强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1982年,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题讨论了甘肃“两西”建设(即河西地区及以定西为代表的中部干旱地区)问题,会议决定将“两西”(连同宁夏自治区的西海固和陕北的两个县,统称“三西”地区)建设作为专项,列入国家计划,在20年内,每年由国家拨出2亿元资金加快建设,并决定由林乎加、李瑞山同志牵头,国务院有关部委参加,于1983年成立了国务院“三西”建设领导小组,从此,在甘肃水利建设中又增加了“两西”建设专款这项重要的资金来源,为加快建设步伐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在此期间甘肃的水利建设,除根据财力、物力按计划进行建设外,突出地抓了以下几件工作。
(1)以安全效益为前提,狠抓工程的续建扫尾,下大力气搞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文革”期间,全省修建了各类水库286座,但由于当时普遍建设标准偏低,加上施工及运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垮坝报废达46座,在所余240座水库当中,属于病险水库竟达210座。如武威市南营水库,1969年5月动工修建(原在1958年开始兴建,60年代下马),1970年2月开始蓄水(坝高42米,总库容1 626万立方米),但由于主坝清基不彻底等问题,成为武威市“头顶上的一盆水”,严重威胁到防洪安全,不得不多次进行加固处理。为处理好这类病险水库,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全省水利建设中逐年安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采取盖重、培厚、放缓前后坝坡,增强大坝稳定性,以及加大坝高,增设混凝土防渗墙,或进行坝基灌浆等各种技术措施,解决坝体渗漏和提高防洪标准,完成了达到“六四”(指1964年水电部颁布的水库防洪标准。主要指标: 大型水库100年洪水设计,1 000年洪水校核;中型水库按50年洪水设计,500年洪水校核;小一型水库按50年洪水设计,200年洪水校核)防洪标准的水库237座,累计投资1.8亿元,增加有效库容2.59亿立方米, 扩大保灌面积27.3万公顷。“七五”以来, 基本制止了水库垮坝等恶性事故。
(2) 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 自力更生为主,努力争取外援,积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加快甘肃水利建设服务。从1982年开始,先后在皋兰县西岔电灌、靖远县刘川电灌、兴堡川电灌、会宁县白草原电灌、甘谷县南岭渠工程以及景泰电灌二期工程等6项大中型水利建设中, 争取到了世界粮食计划署无偿粮油援助6 623万美元,再加上相应内配资金,大大加快了这些新建工程的平田整地和田间工程配套进度, 促使尽快发挥了灌溉实效。
引进利用外资和运用国际先进技术最有成效的,首推引大工程。引大入秦工程设计总干渠87公里,其中有隧洞33座,长75公里,引水流量32秒立方米,加大36秒立方米,灌地5.7万公顷。是甘肃有史以来所有水利工程中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一项跨流域引水灌溉工程(1958年的引洮上山水利工程不在此列)。该项目自1976年11月25日开工,历经4年多的施工建设,除完成必要的大临设施外,主体工程仅完成隧洞掘进11公里(衬砌3.7公里),不足总干渠隧洞工程量的15%, 终因经济形势及资金等方面的困难, 不得不在1981年3月全线停工缓建。1985年5月省府决定重新复工后, 重视了外资与国际先进科学技术的引入和运用,于1985年8月,将全线最长的一座隧洞(单洞长15.7公里,最大埋深402米)盘道岭隧洞发包给日本国株式会社熊谷组承建。1987年9月又争取到世界银行为引大入秦工程贷款1.23亿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人民币4.56亿元),并决定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国际国内公开招标。将引大总干渠第二条长隧洞——30A隧洞(单洞长11.65公里,最大埋深330米)等一组单项工程由意大利CNC公司中标承建。该公司在30A隧洞施工中, 首次采用美国罗宾斯公司设计制造的最新一代180型高精度双护盾全断面掘进机(TBN), 从1990年12月5日正式进洞掘进,至1992年1月20日全洞贯通,只用了不足14个月的时间,创造了最高月进尺1 300.8米,最高日进尺65.6米的记录,甘肃人民在中共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8年坚持不懈的努力, 加上成功地引进了世界银行贷款和国际最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技术, 使引大入秦工程总干渠终于1994年10月建成并当年灌地1.3万公顷。为水利建设更好的贯彻改革开放政策创造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引用外资的工程还有定西地区关川河流域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700万美元;为发展灌溉示范科研工作还争取到欧共体无偿援助的一批先进的灌溉设备和科研仪器,近几年全省先后组织水利各专业科技人员70多人次到欧、美、法、日等水利科技比较发达的国家进行学习考察,不论在工程建设、灌溉技术以及施工管理等方面都学到不少先进经验, 有些已在本省推广并初步收到一定效果。
(3) 在加强水利管理方面,以安全、效益、综合经营为三大任务, 以水费收入和综合经营为“两个支柱”,以责任制为“一把钥匙”,贯穿在水利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使水利建设事业纳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并初步收到一定效果。全省灌区水费收入从1979年的971万元增加至1992年的6 947万元,历时13年,增加了5倍多。水利综合经营收入也从1979年起步,到1992年总产值达1.4亿元,净收入达1 385万元。与此同时,各灌区还将节水增产灌溉技术作为科技兴农, 科技兴水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 有重点地在全省逐步推广了常规节水增产灌溉技术,大力发展低压管道输水技术,适度发展喷灌、滴灌,截止1990年,全省已完成节水增产灌溉技术示范推广田11万公顷,平均每公顷节水582立方米,增产粮食500公斤。在大中型灌区开始了划等晋级的技术经济指标考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