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乳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乳漏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指生于乳晕或乳房的漏管或窦道,由乳痈、乳发、乳疽、乳痨等病深伤乳络或治疗不当,溃后久不收口所致。疮口经久不敛,时流脓水或溢出乳汁。宜内服托里散,外用提脓祛腐药,以五五丹作药线插入,腐肉尽则用生肌散收口。并可兼用豆豉饼灸法,缓缓灸之以祛寒,促进愈合。

乳漏

即生于乳房部之漏管。乳房炎症破溃或切开引流不畅,都可形成漏管。乳汁和脓液随漏管排出的现象叫“乳漏”。

乳漏

病名。系发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漏管。多由乳痈、乳发、乳痨等治疗不当,或乳头内陷藏污染毒,或粉瘤化脓,疮口久不愈合而致。其特点为疮口脓水淋漓,久不收口而成管道。以外治为主,提腐生肌,或手术切除;乳晕部的漏管可用挂线疗法。

乳漏rǔlòu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系生于乳房或乳晕部的漏管。由于乳痈、乳发、乳痨等病治疗不当, 以致久不收口, 形成窦道。本病为疮口经久不敛, 时流脓水或溢出乳汁。宜外用提脓去腐药, 如红升丹之类作为药线插入, 腐去则用生肌散以生肌收口, 或手术切除管壁, 促其愈合。乳晕部的漏管, 可用挂线疗法。

乳漏

乳漏

生于乳房部的漏,称为乳漏。见于《诸病源候论》。按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乳房漏和乳晕漏(或乳头漏)二种,以前者多见,预后较好,后者疗程较长。
发于乳房部者,多因乳痈、乳疽引流不畅,脓毒旁窜,或切开不当,误伤乳囊膈或乳络而发,局部多肿胀灼热,皮色紫红,破溃后,疮口较小而内腔较大,乳汁或脓液常自瘘管溢出,局部皮肤潮湿浸淫;日久管壁增厚,扪及条索样硬结;如管道较深,引流不畅,其外口亦可暂时闭合,不久又自行破溃,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一般无全身症状。若因积脓不得外泄,则时发寒热。若因乳痨溃破而形成者,多因体虚失于调养,溃久难敛,不但疮口肉芽色泽不鲜,溢出脓汁清稀,并常夹有败絮样分泌物,瘘管口周围皮色紫黯,一般病程长,常伴有形体消瘦,盗汗,潮热,食少乏力等症。
发于乳晕部者,包括乳头漏和乳晕部漏两种。
❶乳头漏多因乳头内缩、凹陷而藏污纳垢,稍有损伤,则易染毒成脓肿破溃而致;
❷乳晕部漏多由该处脂瘤染毒,形成乳晕脓肿,溃脓后伤及乳络而成,或由近乳晕处乳痈,溃后久不愈合,而传致乳晕部所致。初起,乳晕部脓肿破溃,形成瘘管,可见有灰白色脂状物,或脓性分泌物,自瘘管口流出,有时在乳晕部可扪及条索状硬结,通向乳头,瘘管口长期不愈合,或短时闭合,数周或数月后又复红肿破溃,反复发作,每难自愈。
若患处热毒显著,红肿疼痛,脓液增多,且全身寒热,舌质红,苔黄,脉数者。治宜清热解毒、托里排脓,选用瓜蒌牛蒡汤、托里消毒饮加减。若因乳痨所致者,患者体质多虚弱,或素有阴虚见证,宜养阴清热、补养气血,选用青蒿鳖甲汤、香贝养荣汤、托里消毒饮加减。肾阴虚者,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外治: 以提脓去腐为主,用八二丹药捻插入瘘管,待脓腐去尽,可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收口。对于皮下瘘管,可沿探针将其切开,修剪切口两侧边缘,使其略呈碟状,然后用生肌玉红膏纱条填塞创口,隔日一换。对于乳晕部漏,可采用橡皮筋挂线(乳晕部漏,其管道通向乳窍,须将球头探针弄成弯形,方能自疮口探入,由乳窍穿出),逐渐切开瘘管壁,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外敷,隔天一换,直至创口愈合。

☚ 乳痨   乳疳 ☛

乳漏rǔ lòu

mammary fistul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