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7_125子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7_125子張

【子張】

‘博學而篤志’章:切問近思。
問:切者、近者,即在己之事,而視聽言動、父子長幼、居處執事之類是也。南溪曰:切問近思者,蓋謂義理修行之中,必就切實近密處加工,庶無馳鶩虚遠之弊云爾。
子夏之門人小子’章:凡物止兩段事。
尤庵曰:蓋曰精義入神,本也;灑掃、應對,末也。灑掃應對,亦必有所以然之理,則精義入神、灑掃應對不可分本末為兩事云爾,豈以理為本,以事為末之意哉?朱子曰:‘有本末者,其然之事也;不可分者,以其〔悉具〕[18]所以然之理也。’必如朱子此説,然後説得程子之意盡矣。○本末雖殊,而理則一。理雖一,而本末既殊,則不可以末為本。而謂但學其末,而本便在此也。○‘精義入神’之神字,勉齋唤做理字説,竊恐説得太深。○大山曰:灑掃應對,即事之末而粗;精義入神,即事之本而精,皆所謂‘其然之事也’。其所以然之理,則通貫渾瀜,初無彼此餘欠之分,所謂不可分兩段而一以貫之者也。雖然通天下只是一理,無分段,無間隔,舉著元無欠闕,合起便是全體。灑掃應對之理,即義之至精而神妙者耳。其精而入之之工,固後於‘學而習之’之節,即灑掃應對。而其理則只是一致,初無兩樣。灑掃應對是習其事,精義入神是究其理,習與究自有本末先後。而理在事上,事不在理外,所以精義入神只從灑掃應對上理會。○且如小學‘明倫’、‘敬身’是一樣道理,大學‘格物’、‘致知’是一樣道理,其工夫自有大小淺深,然所格致底畢竟只是倫與身底道理。故謂灑掃應對便是精義入神,固不可;事有本末,不可渾同。然要精義入神,則舍灑掃應對之理而别無理會處。理只是一般,不可分段。○此理渾然圓成,充滿天地,流行今古。其大小淺深,上下先後,乃其全體中分限節度處耳。事有大小先後,故理之著見於此者,不得不隨其物而自為一理,然通同只是一理不可分段也。故學者之所以用工循序依節,逐次進步,而所習之事、所究之理瀜通渾合,泯然無遠近彼此之迹。此萬物一原、統體一太極處,舍灑掃應對外更别有甚精義入神底道理耶?‘下學上達’亦如此看。只如來喻所説:‘灑掃應對固是下學;察其所以然,只是上達。只此便是精義入神。’蓋灑掃應對是小子之事,循規蹈矩、手習足履而不識其所以然,如所謂‘習不著,行不察’,‘民可使由之’,‘百姓日用而不知’者耳。及其年紀漸長,知覺漸開,然後始可以加夫察識之工,而致其精微之極。此其工夫之淺深,事為之精細,截然有先後本末之分。然今日所察之理,即前日所習之事,察之而達於上,即所以精之而入於神,恐不可判而二之也。且以精之之工為下學,此亦未安。蓋精義者,就下學田地求其所以上達之道。精之之工,雖涉乎人為,而其分則固屬乎上達,而非下學人事之謂也。○竊詳古人論下學上達有數説。就行上説,則如下學是低心下意做。到那做得超越便是上達,〔道理都在我時是上達〕[19],譬如寫字,初習時是下學,及寫得熟,一點一畫,都合法度,是上達朱子語。是也。就知行上説,則如下學人事便是上達天理。程子語。如學是事而通其理,即夫形而下者而得〔其〕夫形而上者朱子語。是也。若專就知上説,則古人無分明説處。然如格物致知,固下學之事。至物格知至,則上達矣。今只就‘精義入神’四字上説,則精義之工固屬乎人事,而至入神則上達矣。若並灑掃應對為説,則就下學積累涵養上講究委曲其所以然,以至於入神,豈不是上達境界?故朱子子夏有始有卒之言曰‘聖人下學便是上達’,‘不是自始做到終’云云。灑掃應對與精義入神,自是學者始卒工夫,則黄義剛所以引下學上達而不見斥於師門也。但鄙書中‘察其所以然只是上達,精之之工為下學未安’等語,頗欠曲折。不連灑掃應對為説,直以精之、察之為上達,皆未安。而來喻以‘知止’二字,亦為初下手下學時。然則所謂‘上達天理’者,‘知止’上面别有一般地位耶?○屏谷曰:下學人事,上達天理。所謂天理,只在人事。只下學熟後,自然見得其所當然,而不可易所以然。而不容己處,乃上達也。○壼谷曰:此章既以灑掃應對為末,集注又以誠意正心為本,則此‘本末’字之皆以事明矣。而程子第一條亦以遠大為本,近小為末。遠,大也;近,小也,又皆指事而言也。程先生何嘗别説一義,以理為本,以事為末哉?至其後四條,則特以重言灑掃應對,亦為有形而上之理,以明夫末亦不可厭忽之意。其曰‘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者,其意若曰‘以事言,則誠意正心、灑掃應對各是一事,固有本末之分。而以理言,則只是一理’,故曰不可分。朱先生所謂‘有本末者,其然之事也,不可分者,〔以〕其〔悉具〕[20]所以然之理也’者是也。程子本意則如此,何嘗以為理為本,事為末,而理不離於事,事不離於理,不可分理與事為二云乎哉?
聖人之道,更無精粗。
東巖曰:朱先生曰‘聖人下學便是上達’,‘不是自始做到終’。蓋學者則由淺入深,由粗入精。而聖人則不然,故曰:‘聖人之道,更無精粗。’
是其然。
尤庵曰:程子以灑掃為‘其然’,朱子則以治心、灑掃並謂之‘其然’,語有詳略,而意則無異。
饒氏説辨
尤庵曰:饒氏誤以程子之意為以理為本,以事為末,而不知程子所謂本者亦指事而言也。然究其源頭,則亦由誤看朱子‘小學是事,大學是發明此事之理’一句,一向以灑掃應對為末、為事,誠意正心為本、為理,殊不知朱子‘發明此事之理’云者,蓋謂格物致知以知事事物物各有所當行之理而已,豈以大學所言不為事而為理也哉?饒氏因此差誤,故其所言出入纒繞,使人心悶耳。大抵此處極難理會,朱子初以程子無精粗云者為真無所謂精粗者,嘗在同安寺裏,思量極苦。又謂被衾薄、鵑啼而不寐,其後每聞鵑啼則必憶此時云。夫以朱子之近於生知,猶且如此,則饒氏之誤,何足怪哉!
仲尼豈賢於子’章
農巖曰:西河之人疑子夏於夫子。叔孫武叔仲尼豈賢於子貢,非尊之過也,正以不知聖人故耳。

☚ 07_124微子   07_126堯曰 ☛
0000175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