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03_008大學大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03_008大學大旨

大學大旨

【題 解】
大學大旨作者李晦慶(一七八四—一八六六),字敍九,號鶴南,本貫慶州。幼年起就在壺谷柳範休門下修學直至一八二三年業師去世。他絶意仕途,放弃科舉,終生專心學問。本書收録於鶴南集卷五,選取大學各章疑難和有争議的章節予以説明並闡明要點。(李明學)
以上缺。二章‘盤之有銘’以下,言盤銘致戒之所以也。
所刻之辭以下,言德與身、明與潔之之同,而對言利欲、塵垢之去其昏且汙也。下又言成湯伊尹太甲日新之功,武王太公丹書之戒,蓋聞之風而興起者也。其引盤銘,自其新民之本言之。
康誥之‘作新民’,武王所以鼓舞民之汙俗而作興之,以去舊染而進乎新也。孔氏小序以此為成王周公之書,誤矣。
之言以下,言邦雖舊而命則新。蓋民視於君,天視聽於民故也。
所謂‘君子’以下,結所引,求至自新新民之極者也。
三章玄鳥詩,明物各有所止。
緜蠻詩,言民當知所當止。
文王詩,引聖人之止以明至善之所在。蓋不加毫末於是,亦不待知所止而得之也。下文又言天下後世取法者之緝熙敬止之功,是亦文王而已;又明‘敬止’之止字,引斷章之意,與夫訓誥中推類以通之意。
復引淇澳詩者,上言止至善之理備矣,然其所求之之方、得之之驗則未之及,故於此詳言工夫之始終表裏。蓋盛德,身之所得;至善,理之所極者。而切磋琢磨皆其從淺入深之工,求至明明德之至善也。
烈文詩言前王親賢樂利、没世不忘,新民之至善無以加矣。
二節所係之不從二家,以其文義之不屬也,且以‘盛德至善’推之而知屬乎此也。
四章‘聽訟’,以傳之結語考之,則其為釋‘本末’之義可知;以經之本文乘之,則其當屬於此可見矣。二家之説有未安者,故不得以從也。下又言‘聽訟、無訟’,明德、新民、本末所當之由,傳者釋經之意然矣。
其不論夫終始者,蓋取其大略。然此下有闕文,又安知非並失之耶?
‘此謂知本’,其一為‘聽訟’章之結語,一為衍文。
‘此謂知之至也’,考之經文,知屬之經後者之不然矣;觀於‘聽訟’章,知再結者之不然矣。以文義與下文句法與傳之例推之,而知其釋‘知至’,而其為結語與闕文無疑矣。
‘格致’章字義之不明,闕文之無語序可尋,程子之言必合於經義。朱子之言不盡出於程子者,其下兩條、九條、五條之説與夫董子文言之訓盡之矣。其不盡出於程子者,論其旨趣要歸,不合者鮮矣。至如下文存體窮理、動静交養、積久貫通之妙,又非見聞思慮之可及。而延平之説,其亦可謂反覆詳備矣;門諸子之説,猶有所未盡者,非朱夫子,其孰能辨之?近世名卿之言,已不詳其字義矣,況於其精義乎?惟理之是察,而知己之可克者,初無外物之可惡也,乃欲捍而拒之者,豈知最初用功之地者哉?不然,則世皆以博物洽聞為格致之學,殊不知循外夸多者實不覈其表裏真妄,而與反身窮理者相去遠矣。此正為己為人之所以分,奚趐薰猶冰炭之相反哉!
六章之誠意,乃因上所明而反躬實踐之初頭也,死生人鬼之關,善惡利欲之十分界至也。於此不力,雖使遍知人之所知,好惡取舍之間自覺其不慊者,皆自欺也。以下五條無一實心做去,則中庸所謂‘不誠無物’者,非是之謂歟?然則大學言誠處,此章為一篇樞紐;中庸言誠處,二十章為一篇之樞紐也。
正心,半截之功得於誠意。能存是心而不失鑑衡之體用焉,則孔子所謂‘操存’、孟子所謂‘求放心’是也。八章修身由正心而得,而身上之五辟亦必待檢而得其修,則比如檃栝之於揉曲正方也。若不正方而揉曲,則將焉用檃栝哉!其功之不可闕如此。
至如敖惰,亦恆情也。因其可敖而敖之,則凶德非在我者。鑑之照媸,何損於明哉?然非先有心於‘五辟’而猶不敢肆則同也,何乃獨疑傲為凶德哉?若言其陷於一偏者,則雖親愛畏敬亦為凶德。
程子有言以下,言母之慈子出於至誠,上之使民非如赤子之不能自言,而以無慈愛之實,故於此有不察耳。傳之言此以下,言慈幼之心非外鑠而强為,則事君之孝、事長之悌亦何異哉!既舉其細,則大者可知矣。
仁讓言家以下,言善必積而成,惡雖小而可懼者也。
此章本言以下,推本先成於己,而有以求諸人、非諸人,則重在責成於己,而緩於責人。然若徒拱手以竢其自化,則條教法令、賞善罰惡烏可已乎?乃以己之未能有善、未能去惡,遂不非人之惡,而為終身可行之恕,則是苟然姑息之謂也,曷若是心之必嘗窮理以正之,而推此以及人哉!今乃以不肖之身為標準,一以姑息待之,皆如己之不肖,而淪胥以陷之,則是乃大亂之道,而豈終身可行之恕哉?近世名卿之言,乃欲由此以入聖賢之域,亦似近厚而實誤矣。只可以言下章愛人之事,而不合於中庸‘以人治人’之説。則一以及人為主,一以自治為主者,所當深察而明辨也。漢光武郅惲為‘善恕己量主’者,豈非一字之義有所不明,而遂使臣失責難陳善之道,後遭竉衰廢易之禍者耶?
既結上文而復三引,非能於其所論之外别有所發明也,反覆吟咏之間,意味深長,義理通暢,使人心融神會而手舞足蹈者,引之助也。惟是之取,則之為用皆可以是求之矣。三詩之序,亦非‘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意也耶?
‘平天下’章復以孝悌慈為言,何也?三者人道之大端,衆心之所同得者也。家國天下,其道不過如此。但前章已推而人化也,此章不惟化之,而又有以處之也。上不有以唱之,下無以興起,然興起而不察其心,則失其所處之道,而無以遂興起之善端也,於此有絜矩之道。夫為天下國家所以處心制事者,一出於如上所云,則天下之欲為孝悌不倍者皆得以自盡其心,而無不均之嘆矣,天下豈有不平者乎?然君子有此,亦豈自外至而强為之哉!亦由格致以通天下之志,誠正以勝一己之私,而能以一人之心為千萬人之心故也。不然,一膜胡越,而趙由王肅之易尉好佞,盗跖所為之事,亦將何所不至哉!大哉,絜矩之道,先賢訓義之功也!不取太史范公之訓,則諸儒之强訓以絜,孰得以正之?不取程子之訓,則格物之為捍格之義,孰得以排之?不觀此篇恕字所論之意,則愛流於姑息之禍,孰得以救之?苟知一字之誤注甚於本草之害,則一字之救正,亦知其功配於之抑洪水而孔子之作春秋矣。然於道不知所向,則亦孰知斯言之稱情也哉?讀者於此必知是矩之成於自治而公於及物,則夫子所謂‘終身可行’,程子所謂‘充拓得去’,與夫忠恕兩言之如形與影者,自當見其如脱一模,而參之以下諸條問答,皆可以一言以蔽之矣。噫!絜之於家國天下,雖有遠近之殊,而是矩則一也。試嘗歷言之,如下兩詩所引結之以得衆、失衆者,與夫有德有人、有土有財之結之以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者;又如所引秦誓好善、不好善之結之以忠信、驕泰者,以至生財之道、發身發財之仁不仁;所引孟獻子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之由於用人,桑羊孔僅輩之所以敗國,二公之所以深得此章之指者,何莫非有國有家者之所當鑑戒,而必欲取法於絜矩者哉!程子之於此章多所更定者,好惡義理之界辨也;朱子之獨以舊文為正者,蓋取夫二義之相循層出,而致其丁寧之意也。朱子答問命義止此,而近又讀晦齋李先生大學補遺,至末章仁説處亦以見絜矩者之一心貫通,融液周遍於天下,而無一事之非仁,無一物之不被也。章内言仁處一一渾成,一矩觀之,則孟子所謂‘舉斯心加諸彼’者,亦豈有他哉!於此見前聖之功為大,而非遇後賢之相傳,則亦莫能因其語而得其心也。善治之道莫尚於此,而惜乎士無以明夫善治之道也歟!
嗚呼!朱子一生用功,專在大學一部,而其答問反復之詳且明也如是,則傳文篇題所謂‘熟讀詳味,久當見之’者盡釋之於此矣,敢不敬歟?昔嘗受讀此書於壺谷門下,時雖未領其要,而至於喫緊説與處,未嘗不三致意焉。及此晩暮,愈益愛讀,如飲食裘葛,而但恨精力實難舉誦全卷,故乃敢擸掇命意大旨為一小册,時省而通念,諷誦而反復之,庶幾有補於朝聞之萬一云。

☚ 03_007大學劄疑   03_009大學辨疑 ☛
000005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