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3.土壤改良方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3.土壤改良方面 3.土壤改良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着手进行红壤开发和利用。1953年,省委发出“开发荒山,向红壤进军”的号召。1956—1958年,全省创办国营综合垦殖场158个,开垦利用红壤20多万公顷,改造低产田13.33万公顷,经营49.33多万公顷山林、0.6万公顷茶园、0.27万公顷果园,每年生产粮食2亿多千克,棉花500多万千克,油脂几百万千克和大量的生猪、茶叶、水果等农副产品,将红壤荒地、丘陵荒山变成了商品生产基地。1963年,省政府建立江西省红壤试验站(后改为红壤研究所),进行大面积改造低产土壤的示范。与此同时,省农业厅和各地(市)、县农业部门,分别在典型低产地区建立了8个低改站和30多个低改点,建立低产田改造样板130多处,面积达6.67多万公顷。针对红壤和冷浸性低产田“旱、瘦、酸、板、冷、渍”等障碍因素,采取综合改良措施,改变理化性状。推广红花草地方良种,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全省绿肥面积由66.67多万公顷,发展到1969年的159万公顷,低产田每公顷的单产由2 250千克左右提高到3 750~4 500千克。70年代,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排灌分家,山区低产田推广“三沟”(环山挖排水沟,做到山水不进田;田间开灌水沟,实行迂回灌溉;冷水田和深水田开潜水沟,排除冷水,降低地下水位),全省66.67多万公顷低产田不同程度的得到改造。1980年,推广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与生物技术措施相结合。1986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省配套资金,在进贤、贵溪、东乡、金溪、崇仁、临川6个县和省畜牧良种场、省红星垦殖场实施红壤开发项目,推广家庭农场为主的开发经营模式。到1990年底,项目区建立家庭农场9 878个,开发利用红壤荒地2万公顷。在项目区的推动下,非项目区也开发红壤0.73万公顷。1988年冬开始,以开发“三荒”、改造“三低”为突破口,大打农业开发总体战。1988—1989年开发“三荒”73.27万公顷,其中改造低产田20.6万公顷,低产果、茶、桑园3.2万公顷,低产鱼塘2.2万公顷。以后每年低产田改造以13.33万公顷速度推进。之后,又实施“赣中南农业综合开发”、“吉湖农业开发”、“蚕桑工程”、“果业工程”等项目,进行红壤开发与低产田改造,都取得了较好效果。80~90年代,还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992年,全省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到14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增产粮食430.5千克,总增产5.6亿千克,增收3.4亿元。 ☚ 2.栽培技术方面 4.防治病虫害方面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