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商品棉生产基地
沿江及沿海地区是传统的商品棉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大,生产水平较高。新中国成立以后,省和有关地方各级政府在巩固提高老商品棉生产基地的同时,积极建设新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1)里下河地区商品棉生产基地。1978年后,里下河地区迅速发展棉花生产,至80年代,初步建成商品棉生产基地。1984年,里下河地区棉花发展到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2%,亩产达到73.6公斤,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徐淮地区商品棉生产基地。70年代中期起,在徐淮农区建设商品棉生产基地。1979年,国家颁布棉花提价收购和超产奖励等优惠政策后,调动了棉农的生产积极性,高产优质的徐棉6号、徐州514、553和泗棉2号等新品种育成,并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促进了徐淮新棉区的不断发展。1987年,徐州市棉田扩大到8.4万公顷,总产达9.33万吨,亩产74.5公斤,成为江苏第三个商品棉生产基地。
为扶持商品棉生产基地县建设,1986—1994年,国家和地方分比例投资,全省建成商品棉基地县(市)21个。1991年,基地县棉花总产达37.78万吨,占全省棉花总产的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