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
‘默而識之’,集注有二説,而所謂‘不言而心解’非謙辭,故曰‘前説近是’。
程子所謂‘老則衰’承上文‘志慮衰’而言。蓋存道者心,無老少之異;而行道者身,身老則行道之志慮亦衰也。
前章集注明其安於所遇之意,故曰‘命不足道也’;此章集注明其決不可求之意,故曰‘有命焉’。蓋前章所言者,聖人之能事也;此章所言者,學者之當務也。聖人豈有意於求富而問其可不可哉?特設言以警學者,故有決於命之意也。後凡言命者皆放此。
子之所慎,先言齊,可見誠之至。而至於神之饗,為尤難也。
使蒯聵知父命之尊如伯夷,則必不欲復入其國;使出公知天倫之重如叔齊,則必不敢自據其國。雖蒯聵為衛君,夫子必不助焉,況如出公之拒其父者乎?
子貢之以伯夷、叔齊為問,可謂善為説辭也。
聖人年幾七十矣,而猶曰‘假我數年卒以學易’者,所以使人知其不可以易而學也。
集注‘人所執守’,謂人所當行之節度也;‘非徒誦説’,謂非徒誦説其書籍也。
知者,知其理也。多聞多見,則雖不能知其理,亦能擇而從之。故曰‘知之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