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霍桑效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霍桑效应 当自己的工作受到社会关注的时候,往往会以积极的工作态度作出反应,这便是霍桑效应。 霍桑效应是20世纪20~30年代,美国研究人员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关系的试验中发现的。试验的第一阶段是从1924年11月开始研究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的关系,试验在那些工人抱怨照明太暗的车间进行,原设想在一定范围内生产效率会随著照明强度的增加而上升,结果,照明条件的改善果真提高了生产效率。 接著,研究人员暗中把照明强度逐渐降低到原来的程度,企图以生产率的下降进一步证明照明强度同生产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可工人的生产效率并未因照明强度的下降而下降,而是维持不变。甚至,当照明强度降到比原先水平便低时,有些工人的生产效率仍然不衰。显然,这里除了照明的物质条件下,还有一种心理因素在起作用。于1927年年冬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奥领导下开始了第二阶段的试验,著重研究社会心理因素与生产效率的关系,参加试验的工人被置于专门的试验室,由研究人员领导,并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而形成了参与实验的感觉,觉得自己是公司的重要一部分,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这样工人从社会角度方面被激励,促使生产率上升。由此发现,工人态度的改变是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在教育实验中,有的结果可能不是由于实验条件的作用,而是由于实验者事先未估计到的社会因素的作用。要注意防止产生霍桑效应,避免为未被控制好的条件造成的虚假实验结果所迷惑。 如:对实验班的师生进行动员,形成某种上进、自信的积极气氛,便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使实验结果失真,从而丧失应有的实验价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