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蓬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蓬热 【生卒】:1889—1988 【介绍】: 法国诗人、评论家。 出身在蒙彼利埃的一个资产者家庭。10岁全家迁到康城居住。这是17世纪诗人马莱伯的家乡,蓬热后来对这位古典主义诗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引起了他对拉丁文的兴趣。 中学时品学兼优,准备投考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但因口试失败而落第,决定专心致志于诗歌的创作。 1926年开始发表诗作《十二篇短文集》。他很晚才参加超现实主义运动,但不久即退出,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为了谋生,到阿谢特出版社当职员,呆到1937年,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晚挤出20分钟写作,这个阶段零星写出的诗被收入诗集《对事物的偏见》(1942)。以后到保险公司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参加抗战。战后经济又拮据,到法文协会任12年的教师,直至退休,才集中精力写作。 战后他发表的诗作有:《石竹、胡蜂、金合欢》(1946)、《松林集》(1947)、《抒情诗》(1948)、《塞纳河》(1950)、《自然晶体》(1950)、《诗歌全集》(3卷,1961)、《牧场的制作》(1971)等。1965年,蓬热发表一部学术性论著《赞同马莱伯》。 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把马莱伯视为一位诗的立法者,实际上他对法语动词的精确性和“上升的力量”都曾作过精辟的说明。他还写过有关绘画方面的评论著作《绘画的研究》(1950)、《现代画室》(1977)等。尽管他后期创作许多诗歌,但读者较熟悉的还是他40年代发表的《对事物的偏见》,他在创作中对物感兴趣,认为物隐藏著大量新奇的东西,而词却是探察物的最好方法之一。因此,他起初从物的无声世界过渡到词的世界,进而挖掘词源的潜义,甚至有时对新词义的探讨;但后来他发觉主宰文本的不是物的作用,而是人的意识,人给自身赋予意义,也给物体赋予意义。语言却给人赋以存在,幽默给人产生乐趣。他希望超越诗歌,在无声的世界中创造一种新人。1981年获国家诗歌大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