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革耳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基源 为侧耳科革耳属真菌紫革耳的子实体。 原植物 紫革耳Panus conchatus(Bull.ex Fr.)Fr. 形态 丛生。菌盖半肉质至革质,扇形、半圆形至斜漏斗状,直径3.5~8.5cm,早期有细绒毛或小鳞片,后变为平滑,具有不明显的辐射状条纹,黄褐色至紫灰色,边缘内卷,常呈波浪状;菌肉近白色;菌柄偏生或侧生,长1~4cm,直径0.5~2cm,中实,表面呈淡肉色至红褐色,布以淡紫至淡灰色的茸毛;菌褶稍稀疏,狭窄,与菌柄呈延生,近白色至淡黄褐色。 孢子椭圆形,无色,平滑,6~7×3~3.5μm;囊状体棒状,无色,30~50×7~7.5μm,稍突越子实层。(图见《中国药用孢子植物》.322页.图429) 生境与分布 生于阔叶树的树桩和腐木上。分布于甘肃、陕西、河南、湖南、云南等省。 。【药性】: 性味 《全国中草药汇编》:“淡,温。” 【临床应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本品功效同桦褶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