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科举制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科举制度

隋唐以后,封建王朝以分科考试选拔国家官吏的制度。

其方法是:国家设立考试科目,主持逐级的统一考试,按考生成绩选录人才,授予相应的官职。此制始于隋,至唐完备,清末废除。隋炀帝大业二年(602),始置进士科,试策用人,为科举之始。

至唐,科举考试由礼部掌管,从考生报考至参加考试,已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考试科目分常设科目,非常设科目与特设科目。常设科目包括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非常设科目包括三传、三礼、童子、道举等;特设科目用以考查“非常之才”,可分文、武、吏治、长才、不迁、儒学、贤良忠直七类,科目繁多。但受学人重视的只有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多以贴经、墨义考查对经书的掌握,进士科则重策问与诗赋。

各科考试通过者,须经吏部复试,合格者方能授官。宋王安石变法后,废明经诸科,仅留进士一科,并仅以经义论策取士。在科举考试的形式上,宋初建立“殿试”制度,使考试增为三级:州试、省试和殿试,并采用“糊名”、“誊录”等方法以防作弊。省试合格称进士,殿试合格分为三甲:赐进士及弟、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

明、清两代只设进士一科,并仅以阐释经义的八股文为考试内容。考试程序分为郡试(即府、州、县考试),乡试、会试、殿试(廷试)四级。

每隔3年举行一次。郡试合格称生员,通称秀才,乡试合格称举人,会试合格称进士,又称贡士。

殿试合格分为三甲,名与宋制同,其中一甲只3人,依次称状元、榜眼、探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废止科举取士。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