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省六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

我国汉魏以后的中枢机构和具体行政部门之合称。三省指中书 (内史)、门下、尚书。六部指尚书省所辖吏、户、礼、兵、刑、工。三省: 相继出现于汉魏两晋及南北朝时期。尚书在秦、西汉初为少府属官,掌章奏文书。东汉初正式设尚书台,名义上仍属少府,实际已为总揽政务的中枢机构。魏晋南北朝始独立为尚书省,正式由内廷机关变成国家最高政务机关,其长官称尚书令、尚书仆射。由于起草、收发文书的需要,曹魏时设秘书令,后改称中书令。至西晋时中书省正式成立,成为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关,其长官有中书令、侍郎等。门下省的前身为东汉的侍中寺,原为皇帝的顾问侍从机关。两晋以后职权渐重,并正式称门下省。北朝政出门下,职权尤重,其长官为门下侍中、侍郎。隋唐时期正式形成了三省制度。中书省隋为内史省,掌起草与发布政令,门下掌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之。三者彼此配合又相互制约。三省长官并为宰相,共同向皇帝负责,其共同议政办公的地点称政事堂。但唐中叶以后,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 (宰相机关) 的制度即已破坏,三省长官亦不再是当然的宰相,只有经皇帝特旨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衔才是真正的宰相,三省所掌的具体事权亦多为他官所夺。宋承唐制,形式上保存了三省六部的组织,但于禁中另设中书门下为独立的中枢机构,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元宰相之职。宋神宗改革官制,一度恢复原三省的职权,但南宋初即将中书与门下两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仍与尚书省合称三省。孝宗以后,设左、右丞相 (即宰相) 为行政首脑,三省长官则不一定为宰相,三省制名存实亡。元废尚书、门下二省,独以中书省为宰相机关。明初沿用元制,太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 中书省被废除,三省制遂最终在历史上消失。六部:其职务在秦汉时本由九卿所掌,魏晋以后,尚书权位加重,分设若干曹处理政事,渐夺九卿之权,并渐由曹变为部。隋代尚书省六部始定型,唐代六部名称始固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长官为各部尚书、侍郎。其中吏部掌官员的任免、考核、调动等,户部掌全国户口、土地、赋税等; 礼部主管礼仪,祭祀、科举;兵部主管武官任命及兵书、兵器等军政事务; 刑部掌法律、刑狱; 工部掌工程建设、水利交通、工匠等。元代六部改属中书省,明废中书省,六部独立,直接向皇帝负责,相沿到清末。光绪二十七年 (1901)后,清政府推行“新政”,逐渐添设新部,六部之名遂废。

☚ 三公九卿   二府、三司 ☛
0000117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