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省sān shěng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合称。薛能《塞上蒙汝州任中丞寄书》:三省推贤两掖才,关东深许稍迟回。

三省省(xǐng)

從三方面來反省,一説多次反省。表孜孜不倦地從事道德修養。《論語·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董仲舒《士不遇賦》:“雖日三省於吾身兮,繇懷進退之惟谷。”

三省

 隋唐至宋代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系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隋唐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隋称内史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隋称内史侍郎),主要职官有中书舍人。中书省的主要职责是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令,由中书舍人草拟成文。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隋称纳言),副长官为黄门侍郎(后改称门下侍郎),主要职事官为给事中。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令,如果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驳正,称“封驳”。驳正之权由给事中掌握。隋唐时,中书、门下二省都设在宫内,所以又有谏诤之责。“有能尽言于君,用则留之,不用则去之,谓之谏;用则可生,不用则死,谓之诤。”谏诤,意为直言规劝。中书省、门下省设左右谏议大夫、左右补阙、左右拾遗以帮助纠正皇帝的过失。尚书省设在宫外,长官为尚书令,实际上不任命,由副长官左、右仆射代行职权。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员外郎,负责都省职事,总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分工原则是“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实际上是三省彼此制约,共同负责处理中枢政务。宋承唐制,亦设门下、中书、尚书三省。
三省

三省sānxǐnɡ

━┃ 多次反省。语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晋·潘岳《家风诗》:“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唐·沈佺期《称禁司刑》诗:“一朝逢纠谬,三省竟无虞。”

☚ 七兵   寸肠 ☛

三省

❶泛指自我反省。唐钱起《初黄绶赴蓝田县作》诗: “一叨尉京甸,三省惭黎元。”
❷借指自我修养。唐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 “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
○ 三省吾身

三省

(一) (—xing)《论语·述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后指反复省察自己。《艺文类聚》五一引三国魏曹操《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伏自三省,姿质顽素。”《全唐诗》二三六钱起《初黄绶蓝田县作》:“一叨尉京甸,三省惭黎元。” (二)(—sheng) 指中书、门下、尚书三省。自南北朝至唐,为最高决策机构。三省长官为宰相。《新唐书·百官志一》:“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全唐诗》三六○刘禹锡《河南王少尹宅燕张常侍白舍人兼呈卢郎中李员外二副使》:“将星夜落使星来,三省清臣到外台。”

三省

(-xǐng)从三个方面反省。《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省

自省

自反 自问(扪心自问;抚心自问)内省 抚已 问心 以心问心
表示自问:抚臆
 表示反省自问:抚心
自省过失:求愆 顾愆 省愆
内心自省:省心
自省不足:思短
反过来反省自己:省躬反躬 讯验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反躬自省反躬自问 抚躬自问 反躬内省 反身内省 反身自省 返躬内省 抚躬自省 抚躬三省 扪躬自省 反身自问
反省自身的行为:省行
检查反省自己的错误言行:检讨
冷静下来自我反省:清夜扪心 午夜扪心扪心清夜
关上房门,独自自省过错:闭门思过 闭门自责 闭自责 闭门思愆 闭阁思过 闭阁引咎 闭阁自责
整肃自省:肃省
警悟自省:警省
每天自我反省:日省
自省后发现过错:省己知过
认真反省自己的过失:三省
(自我反省:自省)

☚ 反省   辨认 ☛

三省sān xǐng

《论语·学而》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句因以谓从多方面检查反省。曹操《上书让增封武平侯及费亭侯》:“伏自~~,姿质顽素。”也作“参省”。《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三省

隋、唐时的中央最高政务机关:门下省、中书省与尚书省的合称。据《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一般讲,中书省决策颁令,门下省审议封驳,尚书省总领纪纲,执行政务。形成既有分工,又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治体制。宋代以后,三省制渐成空名,南宋将门下省与中书省合为一省,称中书门下省。元代则将三省事务集于中书一省。明代又废中书省,皇帝直领六部,三省制彻底废止。三省具体内容,参见各省条目。

三省

三省

隋、唐时的三个国家行政机构的合称。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新唐书·百官志一》:“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中书省)、侍中(门下省)、尚书令(尚书省)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 三台   三寺 ☛
三省

三省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总称。汉魏南北朝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均依次摆脱宫官的束缚,独立为署。至隋文帝开皇 (581—600) 时,废三公府僚,确立三省六部的中枢决策体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三省的分工原则是由中书省草诏,门下省审覆,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同掌中枢政务,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后以他官参政,三省长官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决策之权渐被侵夺

☚ 政事堂   中书省 ☛

三省

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由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实际上,三省长官共同负责中枢政务。

三省

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中央政务机构。


三省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合称。

三省

隋、唐、宋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南宋时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但三省之名犹存。

三省

官署名,指尚书省、中书省与门下省。尚书省在东汉时称尚书台,为国家政务的中枢,三国时又成立中书省,执掌机要,于是以尚书省的首长尚书令及左右仆射与中书省的监或令共同负责最高政务。晋代仍以中书省执掌机要,因中书称省,尚书台也改称尚书省。虽然尚书省是政务机关,但当时人们已把中书省看作是“凤凰池”,比尚书省的权位更高。由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君主不放心,所以南北朝时又产生了用门下省来牵制中书省的办法,形成了三省制。门下省的长官称为侍中,侍中在秦时就有了,在汉代是一种“加官”,东汉时成为秩二千石的实官,备君主顾问应对。灵帝时又成立了侍中省,晋时改称门下省。门下省除兼管部分宫廷事务之外,主要是作为君主的机要顾问机关。凡属重要政令,君主常要征求侍中的意见,以集思广益,使与中书省互相抗衡,便于皇帝驾驭。南北朝时期,尚书、中书、门下三省都算是宰相机构。三省的长官,只要事实上是皇帝所倚重的,都可以算是宰相。北周中央行政官制虽然表面上是实行《周礼》的六官制度,然而在实际上还是依靠着魏晋以来所形成的三省制度在发挥作用。到隋文帝代周之后遂废除了六官制度,恢复了三省制。由于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名忠,隋代兼讳同音的中字,所以把中书省改称内史省,废中书监,只存内史令,门下省的侍中也改称纳言,唐代不讳中字,就又改称中书令与侍中。隋文帝确立了内史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三省分权制度,以内史令、纳言和尚书令为宰相,有时也以其他官员加“参掌机事”的名义,执行宰相职务。唐代承袭隋制,也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因为太宗为秦王时曾担任过尚书令,即位后就不再授人,以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的长官。可是三省在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矛盾,政事常拖延不决,于是太宗时设置了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联合办公处所,使一些重大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并常以他官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义参与其间。中唐以后,参与的官员变成实际的宰相,而三省长官却只成了空名。唐代大部分时期都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的头衔,宰相的办公处政事堂也相应改称中书门下。宋承唐旧,三省的形式未变,而实际运用又有不同。宋制,三省官署,尚书、门下并列于外,独置中书于禁中,称为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文武二柄。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预朝政,或虚悬而不补人,或用作赠官。而以他官加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才是真宰相,另以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元丰改制以后,以尚书省的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一人,作为首相;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一人,作为次相;参知政事确定为四人,名称改为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这样一来,名为三省,实际已合成一省。此后宰相的名称还有几次更改:徽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仍兼中书、门下侍郎之职;南渡以后,高宗以左右仆射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中书、门下侍郎为参知政事;孝宗时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辽南面朝官仿置三省。金初亦置三省,海陵王于正隆元年(公元1156年)罢中书、门下省。元代唯设中书一省,而以中书省兼尚书省之任。明清时中书省亦废。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总名。宋前期,三省无实权,政归中书门下(中书)。元丰新制,中书分权归三省,成为中央最高政务机构,中书省承旨、造令,门下省审议、覆奏,尚书省颁降、施行。《长编》卷205,治平二年三月辛未:“门下、中书与尚书号‘三省’。”《元丰官志》(不分卷)之《三省总论》:“神宗厘定官制,分一中书为三省。始令中书省揆议、门下省审覆、尚书省施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3: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