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及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及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甘根(《本经》、白根(《吴普本草》),白给(《别录》).白芨(《证治准绳》),冰球子(《贵州民间方药集》)白及子(陕西、四川)。 基源 为兰科白及属植物多种白及的块茎。白及属全世界约6种,分布于东亚;中国约产4种。除正品白及外,还有黄花白及,小白及也广泛地作白及使用,药材通称“小白及”。 原植物 白及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又名箬兰、朱兰(《花镜》),连及草(福建、江西),小白及(甘肃、云南),白鸟儿头(江苏)。 黄花白及Bletilla ochracea Schltr,小白及Bletilla yunnanensis Schltr. 历史 白及始载于《本经》列为下品。陶弘景曰:“叶似杜若,根形似菱米,节间有毛……可以作糊”。韩保昇曰:“叶似初生棕苗叶及藜芦三、四月抽一苔,开紫花,……根似菱,有三角,白色,角头生芽。”苏颂曰:“春生苗,长1尺许 叶似栟榈,两指大,青色 夏开紫花”李时珍曰:“一科山抽一茎,开花长寸许,红紫色,中心如舌,具根如菱米,有脐,如凫茈之脐,又如扁扁螺旋纹,性难干。”又曰:“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以上描述与现代各地白及主流商品的植物形态及药材性状相符。 形态 陆生兰。高15~70cm。 假鳞茎三角状扁球形或不规则菱形,肥厚肉质,富粘性,常数个相连。茎直立。 叶3~5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长8~30cm,宽1.5~4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长鞘状,全缘。总状花序顶生,有花3~8朵,花苞片披针形,长1.5~2.5cm,早落;花紫色或淡红色,直径3~4cm;萼片和花瓣近等长,狭矩圆形,长2.8~3cm;唇瓣倒卵形,长2.3~2.8cm,白色或具紫脉,上部3裂,中裂片边缘有波状齿,先端内凹,中央具5条褶片,侧裂片直立,合抱蕊柱,稍仲向中裂片,但不及中裂片的一半;蕊柱两侧有窄翅,柱头顶端著生1雄蕊。 花粉块4对,扁而长;子房圆柱形,扭曲。蒴果圆柱形,长约3.5cm,直径约1cm,两端稍尖,具6纵肋。 花期4~5月,果期7~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53页.图8135)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野、山谷较潮湿处。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华东、中南及西南 黄花白及近似白及而较粗壮,茎高25~50cm。 叶多为4枚,舌状披针形,长达35cm,宽15~25mm。花序具3~8朵花。 花黄色或白色而带淡黄;花被长18~23mm,唇瓣白色或淡黄色,长15~20mm,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几不伸至中裂片。(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54页.图8137)产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广西及西南。 小白及茎纤细,高15~50cm。叶3~4片,叶狭,线状披针形,长6~20cm,宽5~10mm。花序具1~6朵花;花较小,淡紫色;花被长15~18mm;唇瓣长15~18mm,中部以上3裂,侧裂片伸达中裂片1/3以上。(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5册.653页.图8136)生于山坡草丛中或小溪旁石上。分布于中国西南及陕西、台湾、广西。 。【生药】: 栽培 宜温和湿润气候,不耐寒,适于排水良好,肥沃疏松的砂质壤土和腐殖质土生长。 用块茎繁殖,于春季3~4月中或9~10月,结合挖收选取当年生具有茎秆和嫩芽的块茎,或将块茎分成带芽的小块作种栽,按行株距33×17cm穴栽,每穴栽3个,呈三角形,覆土3~5cm,稍加镇压。生长期应注意中耕除草,施追肥2~3次,冬季需培土或盖铺堆肥,防寒。 采集 8~11月采挖,选用当年的块茎,除去残茎和须根,洗净泥土,立即加土,否则易变黑色。加工前分拣大小,然后投入沸水中烫(或蒸)3~5分钟,至内无白心时取出,晒至半干,除去外皮再晒至半干。 鉴别 性状 块茎不规则扁圆形,有2~3个爪状分枝,长1.5~5cm,厚05-1.5cm;表面灰白色或黄白色,有细皱纹,并有数圈同心环节和棕色点状须根痕,上面有凸起的茎痕,下面有连按另一块茎的痕迹 质坚硬,断面类白色,半透明,角质,可见散在的点状维管束 无臭,味苦,嚼之有粘性 以个大、饱满、色白,半透明、质坚实者为佳 显微 粉末:黄门色,味苦,有粘性。 ❶ 含糊化淀粉粒的薄壁细胞无色,大多呈不规则碎块,遇碘液显蓝色❷ 粘液细胞 甚大,呈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380μm,扩散出微小粘液质颗粒❸ 草酸钙针晶 大多成束,存在于粘液细胞中,有的偏于一边,或有散在、针晶纤细,长27~88μm❹ 表皮细胞 淡黄绿色。表面观形状不规则,垂周壁深波状弯曲,壁厚3~6μm,术化或微木化,孔沟明显,平周壁具稀疏短缝状纹孔;断面观呈类方形,径向壁略呈连珠状增厚,角质层较厚❺ 下皮细胞 呈类多角形,壁稍弯曲,有的连球状增厚(较老块茎),木化。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浸泡至六七成透,捞出,闷润至透,切薄片,干燥尚有轧粉、蒸制等炮制方法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含挥发油、粘液质,白及甘露聚糖[1](Bletillam-annan)和5种抗菌活性的化合物,4,7-二羟基-1-对羟芐基-2-甲氧基-9,10-氢菲、3,3-羟基-2,6-’对羟节基-5甲基芐基、2,6-一对羟节基-3’,5-甲氧基-3羟节苄基、3,3-.羟基-5-甲氧基-2,5’,6-三对羟苄基、4,7-3羟基-2-甲氧基-9,10-3氢菲[2]。 附 白及胶的化学成分是由葡萄糖分子聚合的葡聚糖,经水解成适宜分子量的中或低分子葡聚糖,可代替血浆输液用[3]。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68 [2] Phytochemistry 1983;22(4):1011 [3] 中药通报 1982;(5):30 【药理】: ❶ 止血和栓塞血管 动物实验表明,白及粉末对肝、脾等实质性器官、肌肉,血管出血外用有较好的局部止血作用[1,2]。 iv2%白及注射液可缩进免解出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3]。临床用于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合并出血[5]和流行性出血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6],取得较好疗效。以口及为原料制成的硬化剂作免肠系膜静脉主干内注射,可使末梢血管壁形成无菌性炎症,血栓形成快,止血效果良好,对肝脏,肺脏无损害[7]。作为血管栓塞材料,效果优于鱼肝油酸钠、液态硅胶、明胶海绵等[7,8]。 亦可用于栓塞肾动脉,作为晚期肾肿瘤的辅助治疗[9]。 ❸ 抗菌 白及醇浸剂1∶1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1∶20对人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14,15]。 单用白及治疗各型肺结核,疗效优于单用西药[16]。白及水浸剂在试管内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17],临床用白及胶浆治疗手足癣,总效率为93.8%,治愈率为62.5%[18]。 2%的白及注射液可明显抑制对二甲氨偶氮苯诱发大白鼠肝癌的发生[20,21]。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杂志 1964;50(4):246 [2] 中草药研究资料;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1972;(8):5 [3] 浙江中医杂志 1958;(10):445 [4] 江苏医药 1988;14(7):377 [5] 中成药 1989;11(3):24 [6] 临床内科杂志 1988;5(1):39 [7] 吉林医学 1987;8(1):47 [8] 肿瘤防冶研究 1985;12(1):33 [9]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 1989;9(3).155 [10] 中华外科杂志 1963;11(7):511 [11] 中草药 1990;21(2):24 [12]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8;8(7):401 [13] 浙江中医杂志 1987;22(6):273 [14] 科学通报 1985;(12):379 [15] 中国防痨杂志 1964;5(3):481 [16] 新医学 1975;6(12):564 [17]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 [18] 山东中医杂志 1990;9(1):31 [19]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7;(5):81 [20]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8;(2):116 [21] 武汉医学院学报 1978;(2):121 [22] 西北药学杂志 1987;2(4):24 。【药性】: 性味 苦、甘、涩,微寒。 ❶ 《本经》:“苦,平。” ” 归经 肺、胃、肝经。 ❶ 《纲目》:“入肺。” 功效 收敛止血,补肺,消肿,生肌,敛疮。 主治 肺伤咳血、咯血、衄血,胃伤吐血,便血,外伤出血,疮痈肿毒,溃疡疼痛,汤火灼伤,手足皲裂,肛裂。 ❶ 《本经》:“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肋中邪气,贼风痱缓不收。” ” ” ⑿《广西民族药简编》:“磨酒服治跌打内伤,磨醋搽患处治跌打外伤。” ⒀《中药应用鉴别》:“可用于崩漏。治肺痈,以脓痰败血渐少时用之为宜。”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入丸、散。 外用:适量,研末撒、调涂或鲜品捣敷。 使用注意 外感咳血,肺痈初起及肺胃有实热者忌服。 ❶ 《本草经集注》:“紫石英为之使。恶理石。畏李核、杏仁。 ” 配伍应用 ❶ 配枇杷叶、阿胶珠,治肺痨咯血。 ❷ 配乌贼骨,治胃及十指肠溃疡出血。 ❺ 配榴皮、艾醋,治心痛。 ❻ 配芙蓉叶、大黄,治疮疖痈疽。 ❽ 配凤凰衣、桑螵蛸,治产后小便淋数不止。 ❿ 配黄芩、三七,治小儿结肠外瘘。 方选和验方 ❶ 白及散(《医学启蒙》)治肺瘘:白及、阿胶、款冬、紫菀等份。水煎服。 上为细未,另以阿胶15g,锉如豆大,蛤粉炒成珠,生地黄白然汁调之,火上炖化,入前药为丸如龙眼大。每服1丸,噙化。 和匀,敷患处,空一头出气,以白蛰皮贴之。 ❺ 白及丸(《外科大成》)治鼻渊:白及,末,酒糊丸。每服9g,黄酒下,半月愈。 ❻ 铁箍散(《保婴撮要》)治一切疮疖痈疽:白及、芙蓉叶、大黄、黄柏、五倍子。 上为末,用水调搽四周。 ❽ 大黄白及散(四川中医 1990;(2))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大黄、白及按1:2比例配制,研成粉末备用。每日2~3次,成人每次服10g,温开水送服。老人及16岁以下者,适当减量。 ❾ 溃疡出血汤(《中药大全》)治胃溃疡出血:白及12g,白芍9g,陈棕炭9g,当归炭9g,阿胶9g(溶化),党参9g,黄芪12g。 水煎服。 ” ⑿白及散(河南中医1985;(2))治手足皲裂:白及30g,大黄50g,冰片3g。研末,加少许蜂蜜,调成糊状涂患处,治愈为止。 ⒀白及汤(天津医药1978;(10))治溃疡病出血:白及、党参各15g,侧柏炭、地榆炭各12g,黄芪、柴胡各9g,白芍、旋覆花、香附、郁金各6g。 1日1剂。 ⒁上海中医杂志 1979;(4):“治上消化道出血:白及粉6g1日3次;仙鹤草(脱力草)30g,红枣10只,每日1帖,煎服。” 单方应用 ❶ 《本草发明》:“治肺热吐血不止:白及研细末,每服6g,白汤下。” ” 药粉顺送入瘘管深部并塞满,如瘘管口狭小可先行扩创,清除腐败物。 ” 再用1了个及膏棉球留置于肛门内2~3cm处,另取1个白及膏棉球放在肛裂创面,将涂有白及膏之纱布块敷于肛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全疗程10至15日。 治11例,全部获愈。” ⑾《安徽中草药》:“治外伤出血:白及、煅石膏各等量,研末外敷,加压包扎。” ⑿《安徽中草药》:“治肺结核空洞、咯血:白及、百合各等量,煎水熬成胶状,加蜂蜜适量,每日2次,每次服10~20ml。” 食疗 ❶ 白及肺(《喉科心法》)治肺瘘肺烂:猪肺250g,白及30g。煮至猪肺熟透为度、食猪肺饮汤。亦可将白及研细为末,单煮猪肺,熟后捞出切片,用猪肺蘸白及末食用。 ❸ 白及蛋花(《华夏药膳保健顾问》)治肺结核、痰中带血:白及粉5g,鸡蛋1个。搅匀,早上用开水冲成蛋花服用。 ❺ 河南《中医秘方验方汇编》:“治吐血:白及9g研末,田三七9g研末,红枣7个去皮核,核桃仁9g去薄皮切碎,鸡蛋4个。将上药和鸡蛋调匀,炖成糕,将蛋糕加好醋30g,红枣10只,每日1帖,煎服,早晨空腹吃。”。【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白及,性涩而收故能入肺止血,生肌治疮也。 ” “❸ 倪朱漠《本草汇言》:“白及,敛气,渗痰,止血,消痈之药也。此药质极粘腻,性极收涩,味苦气寒,善入肺经。 凡肺叶破损,因热壅血阏而成疾者,以此研末日服,能坚敛肺脏,封填破损,痈肿可消,溃败可托,死肌可去,脓血可洁,有托旧生新之妙用也。如肺气郁逆,有痰有火有血,迷聚于肺窍气管之中,此属统体一身气道之故,理宜清肺之原,降气之逆,痰血清而火白退矣 若徒用此药,粘腻封塞,无益也。” ” 主胃中邪气者,则苦寒之品,能除胃热耳。惟贼风痱缓不收,其义未详,不敢强解。”“白及治肺痈,世每疑其腻滞而不敢用。然苦寒本清肺胃,又能补伤,苟非火焰极盛之时,而臭痰腥秽之气,已渐退舍,即可用以兼补兼清,不致助痰留患,与冬、玉竹等比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