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东乡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东乡族Dongxiang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37.4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部分散居在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东乡族因古时候大多数居住在河州(今中国甘肃省临夏)的东乡而得名。东乡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乡语在语音和语法上保留了较多古代蒙古语的规范,与土、保安和东部裕固族的某些土语相近。东乡族无文字。东乡族舞蹈《婚礼舞》、《赶略略》在全国少数民族观摩演出大会曾获得荣誉奖。东乡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皮筏子渡黄河、人牛泅渡、游泳、东乡族赛马、压走马比赛、巴哈邦地、“咭咕社”跑火把、三连石击目标、一马三箭、打鞭子比赛、夹木过河、骑木划水等。
❶人牛泅渡。洮河两岸东乡族年轻人抓牛尾渡河的比赛,以先到达对岸者为优胜。竞渡赛前须选择身强体壮、善泅渡的牛,比赛中人与牛的动作要注意保持协调。
❷东乡族赛马。赛马形式有速度赛、耐力赛、花样赛等,其中花样赛有马背站立、马背侧立、蹬里藏身、黄鹰展翅、黄鹰钻窝等花式。

东乡族dōngxiāng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

东乡族dōngxiāng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

东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甘肃临夏东乡地区的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因大都居住在东乡而得名。1990年人口有373872人。使用的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和民间口头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改革,各项事业都得到很大发展。国家在其主要聚居地甘肃省建立了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东乡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东乡族人自称“撒尔塔”,据《蒙古秘史》及有关史料记载,其含义是泛指中亚一带的穆斯林,即回回人。学术界一般认为,东乡族是由13世纪20年代,以东乡地区的回回色目人为主体,加上成吉思汗征服中亚后解体的撒尔塔人,并融合了一部分蒙古人、汉人后形成的民族。东乡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文字。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语言中有一部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词汇。信仰伊斯兰教。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东乡族有55841人。分布于新疆的伊犁霍城县、伊宁县、昭苏县等地。

东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有37万多人口(1990年)。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缺乏直接完整的史料文献,可以肯定的是与13世纪元代在西北地区的军屯活动有关。在东乡地区屯兵收养的信奉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与当地回、汉、蒙古、藏等民族经元、明两代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东乡族。过去该民族自称为“撒尔塔”,源于蒙古语“黄色的”,反映了东乡人眼睛与头发的颜色特征。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语言中蒙古语词汇占60%左右,汉语借词较多。现在兼通汉语,使用汉文的人很多。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信仰伊斯兰教,教派较多。解放前被称为“东乡回”或“蒙古回回”,与以上有关文化特点相联。1951年被确认为单一的少数民族,以其主要居住地东乡命名。

东乡族

旧称“东乡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人”、“蒙古回回”等。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一半以上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兰州、定西以及宁夏、新疆等地。279,397人(1982)。由十三世纪进入该地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一说出于一支“色目人”),与当地汉、藏、回等族长期相处,发展而成。以居住河州(今临夏)东乡而得名。元初被编入“探马赤军”从事屯戍。后按照统一政令编入“社”的组织,由“军户”变“农户”,受吐蕃宣慰使署节辖。明初在河州推行*里甲制度,划东乡为十里。清康熙年间实行*会社制度,改东乡为二十会。近代,封建势力与宗教上层相结合,形成巴素池门宦、北庄门宦和锁南坝土豪集团三大地方势力。清代曾多次与各族人民一起进行反压迫斗争。1943年曾参加反抗国民党暴政的*甘南事变。解放前处于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多数人兼用汉语,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妇女善刺绣。“东乡花儿”人人会唱会编,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建立一个自治县,并与保安族、撒拉族建立一个联合自治县。三十多年来,由于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昔日水土严重流失的现象已基本改变。

东乡族

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和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人口为513805人(2000),其中男264453人,女249352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8人,大学本科431人,大学专科1199人,中专4001人,高中5378人,初中27401人,小学136400人,扫盲班16947人,未上过学264428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27111人,采掘业11人,制造业154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5人,建筑业71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6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25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556人,金融、保险业34人,房地产业1人,社会服务业54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7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180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4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431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136人,专业技术人员421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229人,商业、服务业人员614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7104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332人。东乡族是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清代曾多次与各族人民进行反压迫斗争。1943年曾参与反抗国民党反动派暴政的甘南事变。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土豆、小麦、青稞、大麦、糜谷、玉米、蚕豆等7大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东乡族人民生活中占重要地位。

东乡族

东乡族

东乡族人口为37万多人,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散居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定西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使用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可分为锁南、汪家集、四甲集3个土语。大多数东乡族青年兼通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东乡族人多信仰伊斯兰教。
东乡族人主要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地区,并以地区名为民族名,称为东乡族。东乡族源于蒙古族,从13世纪开始就有蒙古军队驻守、屯田。13世纪后,他们改为信仰伊斯兰教。14世纪后半叶由聚居于东乡地区的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单一的民族。过去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自治县是干旱山区,境内山岭重叠,沟壑纵横,海拔高,交通不便。经过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已经改变了过去干东乡的旧貌,成为欣欣向荣的新山乡。东乡族人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基本与回族相同,但使用的语言却与蒙古族相似。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作物以土豆为主,其质沙甜、含淀粉高。他们还培植了一种很出名的桃杏,既不同于桃也不同于杏,其个儿大、色美、味香。

☚ 张掖高跷   裕固族 ☛
东乡族

050 东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373872人(1990年),多数聚居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少数散居于兰州市定西地区和宁夏、新疆等地。因在河州(今临夏)东乡地区居住而得名,旧称“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使用东乡语。无本族文字,大部分人会说汉语,通用汉文。东乡族源的说法不一:
❶成吉思汗1226年征西夏时将部分蒙古军留于东乡而成;
❷成吉思汗西征时掳来工匠安置于东乡而成;
❸源于吐谷浑。东乡族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信仰伊斯兰教,行一夫一妻制,非伊斯兰教外族不婚,族内不同教派、门宦不婚。寡妇再嫁族内兄弟有优先权。丧葬有土葬、兴速葬、薄葬。有丰富多采的民间口头文学,喜唱“花儿”民歌。1950年成立东乡族自治县,1981年成立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 水族   纳西族 ☛

东乡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口279397人(1982年)。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以农业为主,信奉伊斯兰教。14世纪后期由聚居在东乡地区的许多民族融合而成,主要成分是色目人和蒙古人。1950年建立了东乡族自治县,经过民主改革,各方面事业均有发展。

东乡族

东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兰州、定西以及宁夏、新疆等地。279,397人(1982年)。解放前处于地主经济发展阶段。操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多数人兼用汉语,通用汉文。信仰伊斯兰教,属逊尼派。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建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废除了宗教封建特权和压迫剥削制度,建立1个自治县,并与保安族、撒拉族建立1个联合自治县。“东乡花儿”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每年秋收后,邻近的村民一起举行“那敦” (游戏之意)。体育、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

☚ 切尔克斯人   本巴人 ☛
东乡族

东乡族

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甘肃临夏的东乡。全国有东乡族373 872人(1990年),遍布祖国大西北,在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中按人口数占第五位。其中甘肃境内有311 457人。甘肃境内的东乡族主要分布在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东乡族自治县和其他县市, 共307 876人。此外,在兰州、白银、定西及河西的玉门市、安西县一带也有少量散居。迁居在新疆、宁夏、青海的东乡族约6万余人,其中新疆有56 464人,分布在伊犁、塔城、昌吉、阿勒泰、博尔塔拉等地州。还有一小部分东乡族侨居于独联体部分国家和中东一些国家。东乡族是由中亚的撒尔塔人(sart)为主,融合了回族、汉族、蒙古族、藏族及古代吐谷浑人、羌人等民族的成份, 于元末明初形成于临夏东乡地区的一个民族。东乡族中的一些支系一直传说其先民来自阿拉伯或中亚。东乡族自称撒尔塔,在50年代初的民族识别中,由于这部分人定居临夏的东乡地区,故定名为“东乡族”。东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没有文字。信仰伊斯兰教。东乡族的经济生产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和商业。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左右。在东乡族聚居区, 成立有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5个东乡族乡。

☚ 宴席曲   东乡语 ☛

东乡族

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分布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现有人口37.39万人(1990年)。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长期受汉文化影响,通用汉文。自称 “撒尔塔”(蒙古语 “黄色的” ),其先民由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带回的西域色目人组成的签军与当地回、汉、蒙、藏等族长期融合而成。受伊斯兰教影响,婚丧礼俗与回族相仿。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每年农历三月三十一日,是传统的阿守拉节(粮食节),欢庆之余,必吃特制的 “美味肉粥” 。“花儿”是主要的娱乐方式。民间文学和艺术丰富多彩,叙事长诗有 《战黑那姆》 、《勇敢的阿里》 ,传说有 《白羽飞衣》等,现代著名诗人汪玉良的长诗 《米拉朵黑》 曾获全国优秀奖。舞蹈《赶略略》 、《婚礼舞》 、《六月六》等都是黄河文化的精品。

东乡族dong xiang zu

Dongxiang nationality

东乡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自称撒尔塔。旧称东乡回回、东乡土人、东乡蒙古、蒙古回回等。因居河州(今临夏)东乡故名。主要分布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及广河、和政、临夏、积石山、康乐等县,其余散居在兰州、定西以及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3872人(1990年)。操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多数人兼用汉语,通用汉文。其族源主要源自中亚一带的回回人;一说来自中亚的撒尔塔人;一说为留驻东乡的部分蒙古驻军;另说由13世纪进入河州东乡地区的一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与当地藏、汉、回等族长期相处,逐渐融合发展而成。元初被编入“探马赤军”从事屯戍。后按照统一政令编入“社”的组织,由“军户”变“农户”,受吐蕃宣慰使署节辖。明初,在河州推行“里甲制度”,划东乡为十里。清康熙后期实行会社制度,改东乡为24会。民国十九年(1930)改行保甲制。近代,封建势力与宗教上层相结合,形成巴素池门宦、北庄门宦和锁南坝土豪集团三大地方势力。清代曾多次与各族人民一起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1943年曾参加反抗国民党暴政的※“甘南事变”。以农业为主,亦从事手工业和畜牧业。解放前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信仰伊斯兰教,教派、门宦众多。实行土葬。行一夫一妻制。妇女善刺绣。有丰富的民间文学,“东乡花儿”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解放后,进行社会改革,废除了压迫剥削制度,建立自治县并与保安族、撒拉族建立联合自治县。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