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牡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牡蛎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蛎蛤、牡蛤、蚝壳、海蛎子壳、左壳。 为牡蛎科动物近江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长牡蛎Ostrea gigas Thunb.或大连湾牡蛎Ostrea talienwhanensis Crosse的贝壳。 ❶ 近江牡蛎。贝壳2片,坚厚,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左壳附著,较大而厚。 右壳(即上壳)略扁平,较左壳(即下壳)小,表面环生极薄而平直的黄褐色或紫褐色鳞片;1~2年的个体,鳞片薄、平、脆,有时呈游离状;2至数年者,鳞片平坦,有时在后缘起伏或弱小的水波状;生长多年的个体,鳞片层层相迭,坚厚如石,壳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内面白色,边缘为灰紫色。韧带紫黑色,闭壳肌痕甚大,淡黄色,大多为卵圆形或肾形,位于中部背侧。 足退化,无足丝。生于江河入海处。我国沿海均有分布;福建、广东、山东等沿海,并有养殖。 贝壳大型,坚厚,呈长条形,背腹几乎平行,一般壳长比高大3倍。肉质部软,鳃成直条状,不弯至背后角。条则与前种相似。我国沿海都有分布。 为河口及内湾养殖的良种。 贝壳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长,壳顶至后部渐扩张近三角形。左壳附著。 右壳壳表鳞片起伏成水波状,不如近江牡蛎平伏,放射肋不明显。壳面淡黄色;壳内面白色。 闭壳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内质部延长形,鳃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弯曲度小。 分布北方沿海。全年可采,取得后,去肉,取壳,洗净,晒干。 生牡蛎:洗净、晒干,碾碎用。煅牡蛎:将净牡蛎置无烟炉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凉,碾碎。 味咸涩,性凉。入肝、肾经。 潜阳固涩,化痰软坚,敛汗固精,制酸,抗癌。治肝阳上亢的头晕,自汗,盗汗,遗精,淋浊,惊痫,淋浊,崩漏,带下,瘰疬,瘿瘤,胃酸过多,肝癌。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温疟洒洒。”《本草纲目》:“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瘕积块,瘿疾结核”。《名医别录》:“除留热在关节荣卫,虚热去来不定,烦满;止汗,心痛气结,止渴,除老血,涩大小肠,止大小便,疗泄精,喉痹,咳嗽,心肋下痞热。”内服:煎汤,9~30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干撒、调敷或作扑粉。 ❷ 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楼根、牡蛎(熬),等分。 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3服(《金匮要略》)。 为末,每服1钱,小茴香汤下取效(《医学集成》)。 上2味,治下筛,酒服方寸匕,日3服(《千金要方》)。 捣罗为末,以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早晚食后、临卧各服30丸,酒下(《经验方》)。 方二:牡蛎粉15克,和鸡胆汁为膏贴之(《脉因证治》)。⑿治诸虚不足及新病暴虚,津液不固,体常自汗,夜卧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惊惕,短气烦倦:麻黄根(洗)、黄芪、牡蛎(米泔浸,烧赤)各1两。共为粗末,每服3钱,水1盏半,小麦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热服,日2服,不拘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文献报道治疗肺结核盗汗,取牡蛎15克,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为1天量,早晚分服(可加糖调味),连服数天;汗止后服2~3天,以巩固疗效。如服数剂后疗效不明显,可根据辨证施治原则随证加减。主含碳酸钙、磷酸钙及硫酸钙,尚含镁、铁、磷酸根、氯离子等,还含有机质和水。牡蛎肉含中磺酸及10余种氨基酸。 尚含锌。煅后产生氧化钙,有机质被破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