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桑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桑黄 【概况】: 异名 桑臣(《药性论》),胡孙眼(《酉阳杂俎》),桑黄菇(《纂要奇方》)。 基源 为多孔菌科针层孔属(木层孔菌属)真菌针层孔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 原植物 针层孔菌(火木层孔菌)Phellinus igniarius(L.ex Fr.)Quel. 历史 唐代《药性论》、《酉阳杂俎》都有记载;在《酉阳杂俎》中云:“代地有树鸡如柸棬,俗呼胡孙眼。……大小甚异,诸木生之。”据《新华本草纲要》考证即系本品。本菌的药物名称为桑黄,但真正桑黄(Pyropolyporus yucatensis Murr.)只限生于桑树的树干上的一种(见《原色日本菌类图鉴》),此二种有相同的性能与药效。 形态 菌盖木质,扁半球形或马蹄形,2~12×3~21cm,厚1.5~10cm,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老时常龟裂,无皮壳,初期有细微绒毛,后变无毛,有同心环棱;边缘钝,深肉桂色至浅咖啡色,下侧无子实层;菌肉深咖啡色,硬,木质;菌管与菌肉近同色,多层,但层次不明显,年老的菌管层充满白色菌丝,管口锈褐色至酱色,圆形,每1mm约5个;刚毛分散生长在子实层内,顶端尖锐,基部膨大,暗褐色,10~25×5~7μm。 孢子近球形,光滑,无色,5~6×4~5μm;菌丝不分枝,无横隔,直径3~5μm。(图见《中国药用真菌》.105页.图3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杨、柳、桦、榉、栎及杜鹃、四照花等树干上。 分布于中国东北、西北、黄河以北,以及四川、云南等山区。。【化学】: 含落叶松蕈酸(Agaricic acid)、脂肪酸(主要为C22,C24的饱和脂肪酸)、C23、C25的饱和烃。氨基酸(主要为甘氨酸、天门冬氨酸)、草酸、三萜酸、芳香酸、麦角甾醇、以及木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酯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纤维素酶[1],还含聚酚类(Polyphenol)[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967 [2] Phytochemistry 1975;14(1)∶281 【药理】: 本品所含的落叶松蕈酸有抑制汗腺分泌的作用[1]。从本品中提得的多糖具抑制肿瘤作用[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1977∶1967 [2] CA 1975;82 ∶ 56058k 【药性】: 性味 《药性论》:“甘、辛。” 功效 清热利湿,止血通淋。 主治 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经闭。 《药性论》:“治女子崩中带下,月闭血瘕,产后血凝,男子痃癖,兼疗伏血、下赤血。”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圣惠方》:“治血淋,脐腹及阴茎涩痛:岗谷树根皮55g,桑黄55g(微炙)。上药,捣粗罗为散。每服9g,以水200ml,煎至6分,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每于食前,以粥饮下20丸。” 单方应用 ❶ 《圣惠方》:“治妇人劳损,月水不断,血竭暂止,小劳辄剧:桑黄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6g。”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