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汇率gù dìng huì lǜфикс рованный валютный курс固定汇率“浮动汇率”的对称。按汇率的稳定程度对汇率所作的分类。以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按不同货币的含金量对比确定的比例。由于这种汇率具有相对稳定性,一般情况下不发生变动或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故称固定汇率。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负有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可分为: (1) 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即在铸币流通条件下,以铸币平价为基础制定的汇率; (2) 金块与金汇兑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即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以黄金平价为基础制定的汇率。 固定汇率见“国际经济”中的“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保持基本固定的汇率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汇率波动幅度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若超过,政府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 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一国官方把两国的货币比价基本固定或把两国外汇汇率的波动界限规定在一定的幅度内。如在外汇市场上两国货币汇率的波动超过规定的幅度,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则有义务进行干预。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即构成汇率,亦称金平价。这种汇率是典型的固定汇率。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的固定汇率是指国家用立法程序规定每一单位纸币的含金量,按照各种货币含金量的对比确定汇率,这种汇率称之为货币平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黄金官价为35美元一盎司,即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各国货币均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亦均按双方货币含金量之比来制定。而且规定各成员国政府有义务通过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把市场汇率控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即把市场汇率的波动幅度局限于货币平价上下限的范围内。货币含金量的变动,代表货币的法定升值或贬值,国家一般不轻易改变本币的法定含金量。另外,市场汇率也在规定的范围内波动,比较稳定,所以,这种汇率也属于固定汇率。1973年3月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西方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制遂告消失。 固定汇率即对各国货币确定固定的货币平价,使日常汇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幅度内波动的汇率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实行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动用本国的黄金外汇储备负责稳定法定汇率,使其上下波动幅度不偏离法定汇率1%为限。成员国要变更货币平价须先通知基金组织,如变动幅度达10%,必须经过基金组织同意。1971年12月18日美元宣布贬值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货币比价,有些国家新订汇率,不再以金平价为基础,直接以特别提款权或美元作为订值标准,这种汇率称为中心汇率,波动幅度扩大为上下各2.25%。这种中心汇率仍维持固定汇率制。从1978年4月1日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二次修改的协定正式生效,固定汇率制的条款被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代替。 固定汇率一国的货币同别国货币的兑换比价只能根据国际协定的规定,在法定平价 (即一国货币法定含金量和他国货币法定含金量的比率) 上下一定的幅度内波动。这个幅度的最高点称作“上限”,最低点称作“下限”。当汇价跌到幅度的下限或涨到其上限时,国家中央银行要采取措施进行维持。例如,英镑对美元的法定平价原为1英镑=2. 40美元。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规定,会员国外汇市场上买进卖出美元的汇价,不得超过法定平价上下各1%。因此,在外汇市场上以英镑买卖美元,1英镑最低不得低于2. 38美元,最高不得高于2. 42美元。当伦敦市场英镑对美元汇价涨到2. 42美元时,英国中央银行即英格兰银行要按这个价格在市场上买进美元,使它不要涨过2. 42美元的限价以上; 反之,当英镑对美元的汇价跌到1英镑只换2. 38美元时,英格兰银行要按这个价格出卖美元,使英镑不要跌到2. 38美元以下。实行固定汇率,目的是使汇率保持不变。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一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同时又将汇率的波动限制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在金本位制下,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在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会员国的货币平价用一定数量的黄金或美元来表示,会员国的货币汇率只能围绕金平价之比在一幅度内作上下限均为1%的波动,当某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超过这一幅度时,该国货币当局有义务干涉外汇市场,将汇率波动限制在规定的上下限内。在1973年牙买加体系以后,在一些货币区域内(如欧盟内部)仍实行固定汇率。 ☚ 购买力平价 浮动汇率 ☛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亦称“固定比价”。“浮动汇率”的对称。因某种限制而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波动的汇率,在金本位制度下两种货币含金量的比率称为固定汇率。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下,各种货币与美元的比率保持不变亦称固定汇率。 〔参〕固定汇率制 ☚ 自由汇率 固定比价 ☛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一国货币同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固定的汇率。即以货币的含金量作为制定汇率的基础,对比货币的含金量,制定出两种货币之间的汇价。由于各国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一般不轻易变动,因而汇率波动幅度较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金融汇率 浮动汇率 ☛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汇率制度的一种形式。是指在国家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官方来确定,两国货币汇率波动被限制在一定幅度以内的汇率。实施固定汇率制度,汇率主要以各国法定的货币含金量比率确定。 ☚ 浮动汇率 中心汇率 ☛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一个国家对其它国家的货币的汇率保持固定,并把两国外汇汇率波动水平规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外汇汇率。如果在外汇市场上两国汇率的波动超过规定的幅度时,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有义务进行干涉和维持。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的含金量的对比是决定汇价的基础,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汇率的波动幅度很小,各国之间是典型的固定汇率。1944年布雷顿森林国际会议建立了各国货币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其基础是美元保持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官价,而其它国家的货币则钉住美元,可允许的波动幅度为±1%,当一国货币上涨(或下跌)到最高限(或最低限)时,该国的货币当局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1971年12月汇率波幅扩大到±2.25%。1973年2月美元再次贬值,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浮动汇率,从而宣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 现钞汇率 浮动汇率 ☛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某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基本固定不变的,或被限制在一个规定范围内的汇率。在金本位制下,黄金输送点是汇率波动的界限。 ☚ 基本汇率 变动汇率 ☛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浮动汇率”的对称,是按货币的含金量作为制定汇率的基准,根据不同货币的含金量的对比,制定出不同货币的汇率。由于这种汇率一般不轻易变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称为固定汇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一国的货币汇价可在平价上下一定的幅度内波动,当汇价跌到最低限或涨到最高限时,中央银行要进行维持。自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金本位货币制度在各国相继确立以来,一直到1973年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度。 ☚ 直接标价法 国家外汇 ☛ 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s指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的兑换比率基本上固定的汇率。汇率体制一般地可以分为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两种极端情况。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当局本身承诺将汇率固定在某种准永久性的基础 (例如含金量) 上。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坚持金本位的国家便是这种情况。从那以后,纯粹意义上的固定汇率实际上不复存在。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后所正式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议条款,规定成员国货币与美元建立固定汇价,而美元按固定价格与黄金挂钩,不过也允许当出现“基本的不均衡”时可以改变平价,这被称之为“可调整的钉住” ( adjustable pegs)。到70年代中期,这种汇率制因美元一再贬值而瓦解,为浮动汇率制所取代。 一国对汇率体制的选择,既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世界环境的约束,也要受到本国自身经济性质的影响。而一国的汇率体制,不论其是否是自由地选择的,都将产生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对于本国价格水平与别国价格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的影响。一般地,一国汇率越刚性地固定,外部影响在决定其国内价格水平运动上的作用便越大,反之则相反。其次,汇率体制还将影响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的作用方式及其相关的政策效应。 ☚ 汇率 浮动汇率 ☛ 固定汇率fixed exchange rate
固定汇率fixed flat r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