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接舆髡兮,桑扈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接舆髡兮,桑扈行。 【集校】: 《文选》陈本:接舆髠首兮,桑扈臝行。 《文选》尤本、毛晋:同陈本。 《文选》六臣本:接舆髠首兮,桑扈臝行。 洪兴祖:接舆髡 校语: 朱熹:接舆髠首兮,桑扈臝行。校语:臝,一作裸,并力果反。 黄省曾:接舆 明繙宋本:同朱本。 校语:臝,一作裸。 朱多煃:同朱本。 汪瑗:接舆髠首兮,桑户臝行。 庄允益:接舆髠首兮,桑扈臝行。 戴震、汪梧凤:同陈本。校语:桑扈,《庄子》作子桑户。 刘梦鹏:臝,同裸。当作桑扈臝行兮,接舆髠首。 刘师培:《后汉书·申屠蟠传》注引作裸行。 陆侃如:接舆髠首兮,桑户裸行。 校语:行字与上文中穷二字及下文以醢二字均不能叶,可见此处上下必有阙文。 刘永济:江有诰曰:“疑脱偶句。”校语:此句与下伍子句,辞意俱相偶,惟韵不相叶,疑上句本作“比干菹醢兮,伍子逢殃。”殃与行爲正叶,惟以韵奇出,似脱一韵。 闻一多:□〔曰〕□□□□〔兮〕,□□□□。接与髡首兮,桑扈臝行。 校语:行字不入韵,依例“接舆髠首”上当缺二句。此处文多偶行,所缺二句词意盖与“忠不必用”二句相偶,犹下“接舆髠首”二句亦与“伍子逢殃”二句相偶也。 郭沫若:此下当有夺 疑“忠不必用,贤不必以”是后人的注语 姜亮夫:臝当作 沈祖緜:此六句[按,自“哀吾生之无乐兮”以下六句]屈子自写壹意之志。 第三句不能变心而俗兮,疑指当时楚国无道,宗室贵戚欲效悼王薨后之故事,(事见《史记·楚世家》及《吴起传》)。 而屈子不从,故自抒愁苦终身之状。 志洁行芳如是,与《思美人》欲变 考行与中穷不韵,行当作躬。《説文》:躬,身也。臝躬,犹臝身也。《汉书·陈平传》:臝身来。 是其证。中穷躬韵。 苏雪林:□□□□□□□,□□□□□。接舆髠首兮,桑扈臝行。 校语:这裏係两 胡念贻:“行”字不入韵。段玉裁据“东”、“阳”通韵例,以爲与上句“穷”字押韵。 清王萌《楚辞评注》中,王远附注谓“行不入韵,不可解,远疑此上脱二句”。闻一多《楚辞校补》谓“依例‘接舆髡首’上当缺二句。此处文多偶行,所缺二句词意盖与‘忠不必用’二句相偶,犹下‘接舆髡首’二句亦与‘伍子逢殃’二句相偶也”。 按:王、闻説近理,但无从考校。 段玉裁以“行”与上句“穷”字爲韵,语意不连贯。。 【集释】: 王逸:接舆,楚狂接舆也。
自刑身体,避世佯狂也。 桑扈,隐士也。 去衣裸裎,效夷狄也。言屈原自伤不容于世,引此隐者以自 刘良:此二人者,皆因乱世,故以自喻。 洪兴祖:《论语》曰: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 《扬子》曰:狂接舆之被其髮也。《庄子》曰:嗟来桑户乎。髡,音坤,去髮也。臝,力果切,赤体也。 朱熹:髠,音坤。接舆,楚狂也,被髮佯狂,后乃自髠。桑扈,卽《庄子》所谓子桑户。臝行,谓赤体而行也。或疑《论语》所谓子桑伯子亦是此人,盖夫子称其简。《家语》又云:伯子不衣冠而处,夫子讥其欲同人道于牛马。卽此裸行之证也。 钱澄之:此章引古人以自解,髠首裸行,因南夷无礼法衣冠,而与之同羣,譬诸古之狂简,处中国亦爲此也。 林云铭:裸行,贫无衣也。贤不必以。 奚禄诒:行,叶红。接舆、桑扈,俱隐士。 桑扈,不衣冠而处。《庄子·大宗师》篇: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爲友。此二句韵属上,意属下。 胡文英:接舆、桑扈,葢皆贤人,知世不能用己,而托于狂放,以自隐者也。 刘梦鹏:首,叶音始。接舆佯狂自髠,桑扈不衣冠而处,二子葢愁苦 胡濬源:行不入韵,不可解。自是亦披髮行吟矣。 王闿运:言将从此二子之行也。 郭沫若:髠卽剃光头发,是一种对于罪人的刑罚。 文怀沙:髠首,古人犯法,有此种刑法。所以被剃去头髮的人是被一般人认爲可羞辱的。 传説接舆,因爲对当时的政治不满,故自己把头髮去掉,以表示他的愤
(《屈原九章今绎》) 姜亮夫:接舆,《庄子·逍遥游》:“肩吾问于连叔曰,吾闻言于接舆”;《人间世》:“孔子适楚,楚狂接舆游其门,曰:凤兮凤兮”;《战国策》:“范睢对秦王曰:箕子、接舆,漆身以爲厉,被髮以爲狂”。孔安国《论语注》:“接舆楚人”;陆德明《释文》:“舆又作与,同音余,楚人也”。 〇髡,按从髟,元声;省爲髡。 (兀卽元省,如“軏”又作“軏”也。)则今读魂者,古盖读元也。王注训剔也,剔卽 接舆楚之狂人,故以去髮与世异而爲狂,亦如他书之传漆身被髮矣。〇桑扈,《庄子·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爲友,曰:孰能相与于无相与?相爲于无相爲?孰能登天游雾,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云云,盖亦古狂怪之士。 此桑扈卽彼子桑户矣。扈与户通,见《离骚》;音变则爲桑雩,见《庄子·山木》;亦卽《汉书·古今人表》之采桑羽。 〇臝卽裸之别构,字当作 马茂元:这里所谓“臝行”,大槪只是説不正式穿戴衣帽。“接舆”六句是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四个事例,来説明一个问题:接舆、桑扈是消极不合作的, 中间两句,贯串前后, 苏雪林:《论语》楚狂接舆歌过孔子有凤兮德衰之叹。《庄子·人间世》则歌词衍长。《扬子》曰:“接舆之披其髮也。”《战国策》范睢对秦王亦云:“接舆箕子,漆身以爲厉,被髮以爲狂。”虽被髮係由箕子牵连而 桑扈,名屡见《庄子》,当是《庄子》寓言之隐者。 蒋天枢:屈子于此独举接舆髠首、桑扈裸裎事者,喻己亦将披髮易服以谐于俗也。《淮南·齐俗训》:“三苗髽首(高注:“以枲束髮也。”),羌人括领(“括,结笄簪。”),中国冠笄,越人劗(“断也。”)髮,其于服一也。”《庄子·逍遥游》:“宋人资(陆氏《音义》:“货也。”)章甫(“殷冠也。”)而适诸越,越人断髮文身,无所用之。 ”以故古人入国而问俗也。 吴孟复:“髡首”在古爲奴隶。裸袒爲当时南方某些民族的习俗。 此处屈原言:自己与下层人民、少数民族的装束一样。 故疑当在“夕宿辰阳”下。又按《思美人》中有“固朕形之不服兮,然容与而狐疑”。 屈原在“容与”“狐疑”之后终于易服“南行”,这正是其走向人民的决心。 何剑熏:桑扈,《庄子·大宗师》作子桑户。《山木篇》:“孔子问子桑雩。”《论语·雍也篇》:“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子桑伯子卽桑扈。《説苑·修文篇》:“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不衣冠而处。”这个子桑扈,《汉书·人表》作采桑羽。行当作形。 大行山,《列子·汤问篇》作大形。此臝行,应劭《风俗通义·十反篇》作“裸形”,云:“桑扈徒步而裸形。”(《楚辞新诂》) 汤炳正:二句谓己不能变心从俗,本来就应如接舆、桑扈等人。但“髠首”、“臝行”,又与其深入蛮荒有关。 事见《史记·赵世家》等。(《楚辞今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