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则无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则无攻 (释文〕 我方抢先占据,就对我方有利;敌人抢先占领,就对敌人有利,敌我双方互相争夺,所以称争地。 遇上这样的地区,应当抢先占领,如果敌人已经占领,就不要去攻击。 争:指争抢、争夺。 〔例1〕 吴王阖闾为进攻楚国,向伍子胥讨教,伍子胥说:“楚国是一个大国,要想战胜它,必须用计谋。我们把军队分成三部分,轮番向楚国发动攻击。 每支部队出征之后,都大肆虚张声势,这样,楚国必定派兵出来应战。等到楚军出来应战,我军稍战即撤。 如果楚军撤退,我们就再派一支部队出征。这就会迫使楚军往来奔走,直到弄得精疲力竭。 到这个时候,我军突然全部出动,向楚国发起猛攻,一定会大获全胜。 ”阖闾听罢大喜,根据这一计谋,出动吴军,进扰楚军,致使楚军疲于奔命,劳顿不堪。 最后,吴军倾巢出击,经过一连串作战,终于攻下了楚都郢城。 〔例2〕 战国时,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军队驻扎在阏与(今山西和顺西)。 赵惠文王派赵奢率军前往救援。赵奢率军赶到离阏与50里的地方扎营。 有位名叫许历的军士,向赵奢陈述作战之策说:“从战场形势看,能抢先占据北山的,就能稳操胜券;稍后赶来的,就要吃败仗了。”赵奢接受他的建议,立刻派出一万人抢先占据了北山,控制了战场的制高点。 秦军见赵军已经出动,随后赶来争夺这一制高点,但由于晚了一步而无法上山。这时,赵奢指挥所有部队,对秦军展开猛烈的攻击,秦军溃散而去。阏与之围终于解除,赵奢率军奏凯而归。 〔例3〕 蜀汉章武二年(222年),刘备率大军进攻东吴,驻屯在夷陵(今湖北宜都)附近。 东吴大都督陆逊上书孙权说:“夷陵是军事重地,关系到我们的生死存亡。它虽然易得,也易失去。失去夷陵,就连荆州也令人担忧。今日争夺夷陵,一定要彻底取胜。 刘备违背常理,不守护自己的巢穴,却胆敢送上门来。臣下虽然不才,凭借大王的威名,大败敌军就在眼前。我当初担心刘备会水陆并进,而今他舍水路不走,从陆路进发,随处扎营。 我观察他的军事布置,没什么奇特的地方。 望大王高枕勿忧,静候捷报。”不久,陆逊命令吴军士卒用火攻蜀军营垒,继而指挥各路部队全面出击,很快彻底打垮了蜀军,迫使刘备狼狈逃走。 〔例4〕 曹魏正元二年(255年),魏镇东将军 王基说:“将领在行军作战时,君主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现在敌人得到对敌人有利,我们得到对我们有利,即所谓争地,就是南顿(在今河南项城西)。”于是领兵占据了南顿。
〔例5〕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率军攻魏,进抵渭水南面。魏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肯定争夺北原(在今陕西宝鸡东),应当抢先占据它。”参加讨论的人都说不必这样。郭淮解释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水,登上北原,和北山连兵,断绝长安通往陇西的道路,使百姓和羌人动荡不安,这对国家是很不利的。”司马懿认为有理,就让郭淮驻防北原。郭淮还没有筑成营垒,汉军大部队已经到来。 于是,郭淮利用有利地形,领兵迎战,旋即将汉军击退。 〔例6〕 前秦王苻坚派大将吕光讨伐西域,功成还军至宜禾,凉州刺史梁熙谋以武力拒吕光。高昌太守杨翰建议说:“吕光新定西域,兵强气锐,其锋不可挡。若出流沙,其势难测。 高梧谷口险要,宜先守之,并绝其水源;吕光军士困渴,自然投戈而散。若以为宜禾道路险远不可守,伊吾之关不可守而拒敌,舍此二要,恐无以为计。地有所必争,真此机也。”梁熙不从,终为吕光所败。 〔例7〕 清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清政府应附属国越南之请,派军队进入越南,驻扎在北圻,并以北宁为重点,山西为犄角进行布防,准备抗击法国殖民军。北宁、山西瞰制河内,清军欲取河内而保北圻,非守此两地不可。 法军欲保河内而取北圻,也非夺此两地不可。北圻、山西成为中法两军必争之地。法军鉴于当时山西为黑旗军驻守,担心先攻北宁,黑旗军会乘其后路空虚而直捣河内;如果先攻山西,因清政府尚未公开支持黑旗军,驻守北宁的清军则不一定渡河策应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先攻山西的作战方针。守卫山西的黑旗军得知法军将要攻城的消息后,加强了防备,并在法军发起攻击时奋起反击,给敌以大量杀伤。最后终因寡不敌众,为保存有生力量而主动弃城而走,山西落入法军之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