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译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郑译540—591隋初官吏。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字正义。北周武帝时任太子宫尹。因与太子(宣帝)戏狎,削职归家。宣帝即位,升迁至内史上大夫,封沛国公。以擅取官家木材营私宅,复被削职。不久起复。与隋文帝杨坚有同学之旧,杨坚任北周大臣,为宣帝所忌,他多方保护。周宣帝死时,他与御史下大夫刘昉谋划,引杨坚入内受顾托。大象二年(580年),支持杨坚总朝政,帮助杨坚于次年夺取帝位。以功进上柱国。因他性轻险而贪,杨坚对他表面亲礼,暗中疏远,夺其实权。后因信奉道教被除职为民。旋起用,授开府、隆州刺史,转岐州刺史,复爵沛国公。善音乐,曾参议定乐,名《乐府声调》,今佚。 郑译 郑译540-591音乐家。字正义,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北周时曾任内史上大夫,杨坚当政后任柱国、相府长史,隋初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从苏祗婆习弹琵琶,精通音律。开皇初,曾参议定乐。据《新唐书·礼乐志》载: “是时郑译、牛弘、辛彦之、何妥、蔡子元、于普明之徒,皆名知乐,相与撰定。依京房六十律,因而六之,为三百六十律,以当一岁之日,又以一律为七音,音为一调,凡十二律为八十四调,其说甚详。”撰有《乐府声调》,已佚。 ☚ 苏祗婆 万宝常 ☛ 郑译 郑译540—591古代音乐学家。字正义。荥阳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郑译在北周宣帝时任内史上大夫,封沛国公。杨坚掌握北周朝政后,郑译为上柱国、相府长史。隋时,曾出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郑译作为周、隋之际的一位音乐理论家,对乐律学并不十分精通;但善弹琵琶,注意音乐问题,并能躬亲务实。郑译的学术思想,虽然遵循汉以来的经师陈说,但也能介绍当时尚属新说的龟兹乐调与八十四调理论。郑译撰有《乐府声调》三卷。已佚。 ☚ 钱乐之 万宝常 ☛ 郑译540~591北周及隋代音乐理论家。字正义,荥阳开封(今河南)人。祖父郑琼,任北魏太常卿。父郑道邕任北周司空。郑译以旧恩在北周宣帝(579年)时任内史上大夫,封沛国公。善弹琵琶,注意音乐问题,并能躬亲务实。隋开皇初,奉诏与何妥等人参议定乐,著书20余篇,在历时见长的“开皇乐议”中,留下了史乘中少见的较为详尽的若干乐律学重要史料。学术思想上虽然颇守汉以来的经师陈说,但也能阐述当时尚属新说的“五旦七声”以及“八音之乐”的理论,力排何妥等废除旋宫转调的极端保守的乐议,主张在宫廷音乐中使用“八十四调”。但为何妥所阻,未被采纳。郑译撰有《乐府声调》3卷(一称8篇),久佚,今存有关论述均见《隋书·音乐志》,是甚为宝贵的乐律学史料。 郑译540—591北周、隋大臣。字正义。荥阳开封(今河南开封南)人。周武帝时起家给事中士。宣帝即位,超拜开府、内史下大夫,封归昌县公,参预朝政。旋封沛国公。后与杨坚关系密切,进位上柱国。隋立国后,参撰令典章,著《乐府声调》八篇。后迁岐州刺史,复奉诏定乐。开皇十一年(591)卒,年五十二岁。谥曰达。 郑译540—591隋大臣。字正义。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幼聪敏,涉猎群书,善骑射,尤通音乐。北周时,以恩历任内使上大夫等职,封沛国公。他与文帝有同学之旧,及文帝为大冢宰, 封他为上柱国。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与刘昉等支持杨坚总朝政。杨坚当政后,任他为相府长史。隋初, 任隆州刺史、岐州刺史等职。曾参议定乐,名曰《乐府声调》,今佚。 郑译504—591字正义。隋荥阳开封(今属河南)人。周宣帝时任内史上大夫,宣帝病危,与刘昉等支持杨坚入宫辅政、称帝。隋初,任隆州、岐州刺史。译博览群书,工骑射,尤善音乐,曾参议定乐,名《乐府声调》,已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