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间隔缺损
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类型,在我国几乎占先天性心脏病中的一半。 根据缺损位置不同,一般分为四种类型: ❶ 位于室上嵴上方、肺动脉瓣或主动脉瓣下,又称干下型; ❷ 位于室上嵴下方; ❸ 位于三尖瓣的后方; ❹ 位于室间隔肌部。可同时有几个缺损。临床表现决定于缺损的大小。 小型缺损,即Roger病,无明显症状,仅活动后稍感疲乏,生长发育一般不受影响,体检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响亮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第二音稍增强。缺损较大则影响生长发育。患儿多消瘦、乏力、气短、多汗、易患肺部感染、易导致心力衰竭。体检心界增大、心尖搏动弥散、胸骨左缘第3、4肋间闻及Ⅲ~Ⅳ级粗糙的全收缩杂音,向四周传导,可于杂音最响部位触及收缩期震颤。缺损很大且伴有明显肺动脉高压者(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期),右心室压力亦显著升高,此时右心室肥大明显,左向右分流减少。 当出现右向左分流时,患儿呈现青紫,并逐渐加重,此时心脏杂音较轻而肺动脉第二心音显著亢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