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干地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干地黄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地髓(《本经》),原生地(《本草正义》),芑(《别录》),牛奶子(《本草衍义》),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实图考》),干生地(《中药志》),山白菜(《中药大辞典》),酒壶花,山烟根(辽宁)。 基源 为玄参科地黄属植物地黄的块根。地黄属现知6种,中国均产。 原植物 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Gaertn.)Libosch.ex Fisch.et Mey.[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f.huechingensis(Chao et Schin)Hsiao] 历史 地黄始载于《本经》。苏颂曰:“根如人手指,通黄色,粗细长短不常,种之甚易,根入土即生。”李时珍谓:“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亦各处随时兴废不同尔。地黄初生塌地,叶如山白菜而毛涩……根长三四寸,细如手指,皮赤黄色,如羊蹄根及胡萝卜根,曝干乃黑。 ”据考证,今用的地黄与历史记载基本一致。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全株密被灰白色长柔毛及腺毛。 根肥厚肉质,呈块状,圆柱形或纺锤形。茎直立,单一或由基部分生数枝。根生叶丛生,叶片倒卵形或长披针形,长3~10cm,宽1.5~4cm,先端钝,基部渐狭下延成长叶柄,边缘有不整齐钝齿,叶面多皱;茎生叶较小,花茎直立,圆柱状,单生或2~3枝;总状花序,苞片叶状,1至数片;花萼钟形,长约15cm,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略不整齐;花冠宽筒状,稍弯曲,长3~4cm,外面紫红色,内面杂以黄色,有明显紫纹,先端5浅裂,略呈二唇形,裂片先端近于截形;雄蕊4,二强,著生于花冠筒近基部处;子房上位,卵形,2室.花后渐变1室,花柱单一,柱头膨大。蒴果卵圆形或球形,先端尖,上有宿存花柱,外有宿存花萼。 种子多数。花期4~5月,果期5~6月。 (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彩图24) 生境与分布 野生于山坡、田埂或路边荒地上。 常为栽培。 分布于华北及辽宁,陕西,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四川。。 【生药】: 栽培 宜阳光充足而温暖干燥的气候;在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中性或微碱性砂质壤土中生长,忌连作。 主要用根茎繁殖,早地黄于4月上旬、晚地黄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选粗1~2cm、有皱纹的中段根茎作种。栽种时将根茎掰成4cm长的小段,并用草木灰拌蘸,晾干断面水分后下种,行距30~40cm,株距20~25cm,穴栽或条播,深5cm左右,每亩用种量30~40kg。 栽后覆土,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进行中耕除草,每株只留1个健壮苗,并及时摘除花蕾。 田间应保持土壤湿润,根据墒情适时适量浇水或灌溉;雨季注意排水。 生长过程中,可用人粪尿或饼肥分期追肥2次。地黄种茎的培育,可在7月上、中旬挖出当年春栽生长健壮植株,再次选择根茎,掰成小段,稍风干,使伤口愈合,按26×7cm行株距穴栽,次年春季收挖作种;也可将春栽秋收的地黄窖藏越冬,翌年春季开窖作种。 主要病害有斑枯病、轮纹病,发生于5~6月,可用1:1:150波尔多液喷雾防治;枯萎病,常在秋季发病严重,除实行轮作外,种前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种或发病初期浇注。虫害有红蜘蛛,可用50%三硫磷乳剂1500~2000倍液喷射;小地老虎,可用90%敌百虫1000~1500倍液穴浇。 采集 秋季采挖块根,除去茎、叶、芦头及须根,洗净,鲜用者习称“鲜生地”;将根于55~60℃缓缓烘焙至约八成干且内部颜色变黑时,捏成团块状,为“生地黄”或“干地黄”。 亦可用晒干法。 药材主产河南、浙江,河北、陕西、甘肃、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产。以河南怀庆所产最为著名。 鉴别 块根不规则的圆形或长圆形块状,长6~12cm,直径3~6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黑色,全体皱缩不平,具不规则的横曲纹。细小的多为长条状,稍扁而扭曲。质柔软,干后则坚实,体重,不易折断,断面平坦,紫黑色或乌黑色而光亮,油润,具粘性。 气微香,味微甜。 以肥大、体重、断面乌黑油润者为佳。 加工炮制 常见炮制品有生地片、生地炭或熟地黄。 ❶ 生地片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❸ 酒熟地黄 取净生地黄,用黄酒拌匀,置炖药罐内,密闭,隔水加热炖透,或置适宜容器内蒸透至表面黑润。至黄酒完全被吸尽,取出,晒至外皮稍干时,切厚片,干燥。 每生地黄100kg,用黄酒30~50kg。 贮藏 鲜地黄埋于砂土中,防冻;生地黄及炮制品均置于阴凉通风处,防霉蛀。 。【化学】:含有多种糖,其中以水苏糖(Stachyose)含量最高,并含有氨基酸,以精氨酸含量最高[1]。还有多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地黄甙(Glutinoside)、地黄素(Rehmaglutin)甲(1)、乙、丙、丁以及紫罗酮葡萄糖甙类(Ionone glucosides)化合物,地黄紫罗甙(Rehmaionoside)甲(2)、乙、丙等[2]。 参考文献 [1] 药学杂志(日) 1971;91:593 [2] Chem Pharm Bull 1986;34(5):2294,1991;39(5):1171 【药理】: ❶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地黄醇浸膏小剂量(0.1%与0.5%)对离体蛙心无明显作用,中等剂量(1%)有显著的强心作用,对衰弱心脏作用更明显,大剂量(2%~5%)使正常蛙心中毒[1]。 地黄粗制剂(相当于生药0.2g,0.5g,1.0g的剂量)对离体免心收缩力无明显影响,但有减少冠脉流量的作用[2]。蟾蜍下肢血管灌流实验,证明1%~3%地黄浸膏使血管收缩,5%浓度则使之扩张[1]。iv地黄浸膏,可引起麻醉犬和兔血压升高,但去脑麻醉犬未引起升压反应,因此,其升压作用可能是中枢性的[3]。 地黄乙醇提取物有促进家兔血液凝固作用[4]。 ig地黄炭也能缩短小鼠尾部出血时间[2]。 体外试验中生地可明显促进ConA活化的脾淋巴细胞DNA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其促进DNA合成的最适浓度为200μg/ml DNA合成高峰在48h,此外对白介素-2(IL-2)的产生也有明显的增强作用[10]。体外应用干扰素微量板测定法,结果发现加入地黄的实验组,人扁桃体细胞的干扰素效价为21.94±3.43IU,而对照组仅为16.74±3.37IU,表明地黄对人扁桃体细胞的干扰素诱生有明显增强作用[11]。 毒性 小鼠ip熟地煎剂急性毒性试验,不同炮制方法无明显差别,酒熟地黄LD50为19.66±2.8g/kg,蒸熟地黄LD50为22.31±3.8g/kg。 参考文献 [1] 国立北平研究院生理研究所中文报告汇刊 1935;2(3):65 [2] 中草药药理与临床应用.上册.四川医学科技情报站,1977:189 [3] 中药的药理与应用 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1 [4]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41;69:668 [5] 医学研究(沈阳医学院) 1975;4:47 [6] 中华医学杂志 1952;38(4):315 [7] 中华皮肤科杂志 1957;(4):286 [8] 新医药学杂志 1974;(17):43 [9] 中药通报 1988;13(10):22 [10]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990;21(1):43 [11]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1988;8(6):348。 【药性】: 性味 甘,寒。 ❶ 《本经》:“甘,寒。” 归经 入心、肝、肾经。 ❶ 李杲:“入手、足少阴,手、足厥阴。” 功效 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主治 阴虚发热,津伤口渴,咽喉肿痛,血热吐血,衄血,尿血,便血,便秘,发斑发疹。 ❶ 《本经》:“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或入药剂。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临床应用】:配伍应用 ❶ 配当归、川芎,养血和血,治血虚,月经不调。 ❷ 配白芍药,治肝肾不足,头昏目花。 ❹ 配海螵蛸,治妇女阴虚有火,血崩,白崩过多。 ❻ 配砂仁,治胎动下血腰痛。 ❿ 配车前子、阿胶治小便出血,血淋。 ⑾配大黄,治肺、胃出血。 ⑿配薄荷,治膈上热盛,鼻衄。 ⒀配丹皮,治阴虚血热,发热夜甚。 ⒁配玄参,治热病后期,阴伤津耗,舌干口燥,大便不通。 ⒂配天花粉,治热病伤津,口渴及消渴症。 ⒃配麦门冬,治阴虚津少,口干便秘。 ⒄配五味子、淮牛膝,治肝肾不足,腰腿酸软无力。 ⒅配附子,治经脉寒凝,血痹身痛。 ⒆配麻黄,治中风四肢拘挛。 方选和验方 ❶ 干地黄散(《太平圣惠方》):“治肾劳实热,胀满,四肢黑色,耳聋,多梦见大水,腰脊离解:生干地黄60g,人参、黄芪、玄参、菖蒲、茯苓、炙甘草各30g,远志15g。为粗末,每服12g,水煎温服。 ” 每服6g,糯米粥汤调下。” 水煎,去渣,和地黄汁同熬成膏服。 水煎服。 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保庆集》:“治妇人发热,欲成劳病,肌瘦食减,经候不调:干地黄500g,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酒服50丸。” (原注:本方对血崩之阴虚有火者为宜)。” 满疗程后停药1个月,可开始第2疗程。” 食疗 ❶ 生地黄粥(《饮膳正要》):“治虚劳瘦弱,骨蒸寒热往来,咳嗽唾血.生地黄汁120ml。煮白粥临熟时入地黄汁搅匀,空腹食之。” ” 共炖,食盐调味。” 【医药家论述】: ❶ 陈藏器《本草拾遗》:“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蒸干,方家所用二物各别。蒸干即湿补,生干即平宣,当依此用之。” ” 若填满,若生长,若接续,皆克成血液之流通者也。” 凡见此证,宜多加炮姜、桂心、人参必自愈。 凡阴虚咳嗽,内热骨蒸或吐血等候,一见脾胃薄弱,大便不实,或天明肾泄,产后泄泻,产后不食,俱禁用生地黄、当归,误则同于前辙,慎之。凡胸膈多痰,气道不利,升降窒塞,药宜通不宜滞,汤液中禁入地黄。 ” 主伤中者,即其补阴补血之功。气味和平,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别录》之主男子五劳七伤,女子伤中,胞漏下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皆即此旨。逐血痹者,则血不足而痹著不行,补养充足,自然流动洋溢,而痹者行可矣。 填骨髓,长肌肉,则充其补益之意而极言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