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子行吟图
【作品赏析】: 1616年,十九岁的陈洪绶为萧山来钦之所著《楚辞述注》作插图,图依屈原的著名诗篇《九歌》,自“东皇太一”至“礼魂”,共画十一幅,只用了两天工夫;最后增绘的这幅《屈子行吟图》,更以高度的想象力,成功地刻画了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形象和他满怀忧愤,徘徊在湘江泽畔的动人情景。 屈原位居画面正中,身佩陆离长剑,头戴高耸的切云冠,线条简练,构图稳定,而人物比例不足画面的九分之一。这更给人以寥天孤鹤之感,从而有力地烘托出屈原的心事浩茫,忧思无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句)体现了屈原爱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和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坚定信念。 陈洪绶基于对屈原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心仪其人,凝而成象。崇祯十一年戊寅(1638),《九歌图》雕版刊行。从此,屈原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定型化了,后世在塑造屈原形象时,无不以此为最早的形象依据。。  明 陈洪绶 木版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