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性侏儒症pituitary dwarfism发育前腺脑垂体机能减退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称为垂体性侏儒症。常见的致病因素有:肿瘤、感染、创伤及遗传因素等,使腺脑垂体损伤、破坏、挤压导致分泌机能障碍,使生长素分泌减少而致。临床主要表现为躯体生长迟缓,骨骼发育不全,性器官不发育与第二性征缺乏,但无智能障碍。实验室检查生长激素低于正常水平。治疗:需查清病因,针对原发病治疗;可用生长激素、雄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等。 垂体性侏儒症脑垂体前叶功能不足引起的生长发育障碍。原发性原因不明,与遗传有关。继发性因肿瘤、脑炎、外伤及头颅放射损伤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小儿生长缓慢、矮小,身体各部发育比例相称,智力正常,多数有性腺发育不全。采用人类生长激素、苯丙酸诺龙等药治疗。继发性应治疗原发病。 垂体性侏儒症pituitary dwarfism为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生长发育障碍。可分为特发性或继发性。表现为匀称性瘦小,保持童年外貌而稍见苍老,成年后身高一般不超过130cm,第二性征缺如,智力发育一般正常。应针对原发病治疗。对症治疗可用生长激素、同化激素及甲状腺片等。 垂体性侏儒症 垂体性侏儒症垂体功能低下性侏儒症(简称垂体侏儒)是儿童期因人生长激素(hGH)作用减少所造成的一组不均一的生长障碍疾病。约占临床各种侏儒症的10%。按病因可分为以下四类。 病因和临床表现 特发性垂体侏儒 为无中枢神经系统及靶器官hGH受体病变的垂体侏儒。病因不明。近年来认为与异常生产分娩有关。异常胎位产或新生儿产期损伤如窒息、紫绀或搐搦等可导致下丘脑及/或垂体有退化性变。男:女为2~4:1。病儿出生身高体重正常。出生后数月生长速度开始减慢,但一般到1~3岁方被发现,与同龄儿童比较越来越显得矮小,生长期可延至20~30岁,最后身高为140~150cm。骨胳发育落后,骨化中心可以骨化,骨骺融合延缓,骨胳比例正常,但骨年龄落后不如身高年龄落后明显。乳牙按时出现,恒牙出现延迟。面骨发育落后,故显得头大,前额长,外貌比实际年龄幼稚。童音青春期常延至20岁左右。智力年龄符合实际年龄。约10%病儿在婴儿期有低血糖症状。此外可有垂体促激素缺乏。垂体促激素的缺乏可以是逐渐发生的。 遗传性垂体侏儒 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表现与特发性垂体侏儒相近。 ❶下丘脑及/或垂体发育异常,如无脑畸形、先天性无垂体、原发性小头、前脑无裂畸形、唇腭裂伴垂体侏儒; ❷家族性垂体侏儒; ❸Laron侏儒:在东方犹太人中最常见。成年身高仅110cm左右。智力低下。其hGH介质产生有缺陷,血浆hGH水平升高,对刺激有反应; ❹俾格米侏儒: 见于东南亚和大洋洲热带雨林的俾格米人(pygmy)。成年身高为140~150cm。病人周围组织的hGH受体有广泛缺陷,对hGH有抵抗。血浆基础及刺激后hGH值及血浆hGH介质水平正常。但外源hGH不能促进生长,也不能使血浆hGH介质水平升高。遗传方式尚不详。 下丘脑及/或垂体器质性病变 蝶鞍区及/或垂体肿瘤、肉芽肿、外伤或血管意外。 心理社会性侏儒 病儿因受忽视及/或虐待而有情绪障碍,智力发育落后,生长缓慢,食欲反常地贪婪。实验室检查hGH缺乏,但给病儿改善环境后生长速度及hGH分泌均恢复正常。此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可能与大脑对hGH分泌的调节紊乱有关。 Berich统计325例垂体侏儒之病因,特发性226例(69.5%)、遗传性28例(8.6%)、器质性71例(21.9%)。器质性疾病中,肿瘤为多见。 实验室检查 主要依靠血浆hGH的放射免疫测定。 血浆hGH基础值 新生儿明显增高达33.5μg/L,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下降,4岁后降至正常成人水平,1~5μg/L。血浆hGH基础值不能用以鉴别正常儿童和垂体侏儒。 筛选试验 经下列筛选试验后,血浆hGH水平<5μg/L者疑有垂体侏儒。 ❶入睡后60~90min时; ❷中度或重度运动20~30min后; ❸口服乙烯雌酚5mg,每日二次,共三日后。 确诊试验 (1)胰岛素低血糖刺激试验: 静脉注射普通胰岛素0.05~0.1u/kg体重血糖应降至2.2mmol/L (40mg/dl)或空腹值50%以下后,北京协和医院10例正常儿童血hG-H由1.0±1.2、10.9±3.3L至23.2±22.3μg/L,而垂体侏儒均<3μg/L试验必须在医生严密观察下进行。有癫痫、高血压等病时禁作此试验。 (2)精氨酸刺激试验: 在半小时内静脉点滴精氨酸0.5g/kg体重(最多30g)。北京协和医院正常儿童6例血hGH均由0.8±0.8μg/L至27.8±16.3μg/L。垂体侏儒hGH高峰值均<3μg/L。此药无全身副反应。 (3)左旋多巴刺激试验: 由于正常儿童作hGH刺激试验可有假阴性或不一致的结果,因此至少应有两种刺激试验hGH无反应方可诊断为hGH分泌不足。 (4)生长激素释放激素(hGHRH)试验。 治疗 (1) hGH制剂: ❶由丙酮干燥垂体中提纯的Ra-benhGH制剂; ❷由冰冻垂体中提纯的Roos-hGH制剂。剂量一般为1~5mg/d (1mg约等于1~2IU)。可连续肌注(每周2~3次)或间歇治疗(每3月治疗半月左右)。垂体侏儒注射hGH后,血浆hGH水平及血hGH介质明显增加,生长速度明显增加,呈典型的追赶曲线,单纯缺乏hGH侏儒用hGH制剂并能促进青春期发育。整个儿童期应持续用药。 用hGH制剂治疗后一部分垂体侏儒产生hGH抗体,可能使hGH促生长作用减弱。 (2) hGHRH (hGH释放激素): 初步临床试用结果证实短期(数日~6月)持续或脉冲性给垂体侏儒患儿以hPGRF-44或hPGRF-40,均可促进患儿生长速度,因此这将是一种能人工合成的有效治疗药物。 (3)其他影响生长的激素:对并有继发性肾上腺皮质、甲状腺,性腺功能低减的患儿,可在应用hGH治疗的同时,补充生理剂量的上述激素。但须注意若不给hGH制剂,单用理糖皮质激素对骨成熟有抑制作用,单纯补充甲状腺激素会加速骨成熟,使最后身高降低。单纯给雄性激素会促使骨骺融合,使病儿的生长期反缩短。 ☚ 肢端肥大症和巨人症 性早熟 ☛
垂体性侏儒症 垂体性侏儒症垂体性侏儒症以匀称性矮小,面容幼稚,智能正常为特征。由于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因子 (GH-RF)缺乏或垂体前叶生长激素分泌不足,而致生长发育障碍,身高比正常同年龄儿童矮三个标准差。临床一般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型。 原发性垂体性侏儒症半数以上无病因可查,部分有家族史,多见于男孩。出生时体重、身长正常,1~2岁后生长缓慢,随年龄增长更显得落后于正常儿童。至成年,身高不超过130cm,外观头稍大,圆脸,下颌短小,躯干、腹部皮下脂肪丰满,出牙延迟,骨化中心发育迟缓,生殖器小,发音高尖,青春发育期常延迟。女孩可有原发性闭经,第二性征及女性体型不发育。 继发性垂体性侏儒症可由于下丘脑及垂体等处病变如肿瘤 (颅咽管瘤、视交叉或下丘脑胶质瘤、垂体黄色瘤等)、感染(脑炎、结核、血吸虫病等)、外伤、慢性营养不良以及长期使用激素所致。生长障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常并存原发病的各种临床表现 (如肿瘤者可有颅压增高现象)。 实验室检查改变如血液中生长激素量甚微,小于2ng/ml。注射胰岛素或精氨酸后测定生长激素(hGH),正常者注射后血浓度可明显增加,而垂体性侏儒症者则无改变。若同时有促甲状腺激素(TSH)缺乏,则血清蛋白结合碘下降,甲状腺素(T4)减少,甲状腺吸碘不足; 若同时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缺乏,则尿17-酮类固醇,17-羟类固醇亦减少。X线示骨龄明显落后。 诊断本病,主要是身高较同年龄正常儿矮小,即在年龄平均值减少三个标准差以下。鉴别诊断,主要考虑两种疾病: ❶体质性侏儒症:生长延迟,常有家族史,于1~5岁时生长明显延迟,骨龄落后,智能正常。青春发育较正常延迟,内分泌检查皆正常。 ❷原基性 (Primodial) 侏儒症:胎儿期已有生长障碍,骨龄正常,生长始终落后于正常,出生时属小样儿。偶有家族史,性发育正常,内分泌检查正常。 治疗用人类生长激素(hGH),每周1~3IU肌注,一年后身高可增加约10cm。伴有促甲状腺素减少者,同时给甲状腺片每日60~120mg; 伴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者可给考地松每天15~25mg/m2。到青春发育期,根据男女不同,可分别给予睾丸酮,雌激素,应用这些激素时剂量应偏小,有肿瘤者应考虑手术治疗。 ☚ 小儿内分泌功能特点 垂体性消瘦综合征 ☛
垂体性侏儒症 垂体性侏儒症垂体性侏儒症是在儿童时期发生的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症,主要表现为生长激素分泌减少所致的生长发育障碍,身材矮小和性发育延迟或缺如。 按病因不同可分为: ❶继发于下丘脑和垂体及其附近肿瘤(如颅咽管瘤、垂体瘤、神经胶质瘤、松果体瘤,异位松果体瘤等)、炎症、网状组织细胞病、颅脑外伤和手术引起的继发性垂体性侏儒。 ❷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垂体性侏儒,比较多见,约占60~70%,男女比率为2~4:1,可分为单一生长激素缺乏所致侏儒症和伴其他垂体前叶激素缺乏侏儒症。也有生长激素水平不低的侏儒症,此类病人生长发育障碍可能与体内产生的生长激素是只具有免疫活性,而无生物活性的片断,或生长激素受体不敏感,不能产生生长素介质,后者称Laron侏儒症。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年龄较早,往往出生后1~2年就出现生长障碍,以后生长缓慢逐年显著,到16~20岁时患者的身高常在130cm以下,身体各部分的比例 (如以耻骨联合为界的上半身与下半身的比例)基本正常,体态相对匀称,不像呆小症那样明显幼稚,上半身大于下半身,患者往往皮肤细腻,皮下脂肪丰富,因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脂肪动员较少面颊常较肥胖,智力发育正常,骨龄较年龄明显延迟,第二性征缺如或性发育延迟,无腋毛、阴毛,男性无胡须,睾丸、阴茎、前列腺不发育;女性无月经,乳房、臀部、卵巢、子宫、外阴不发育。总之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六项标志(身高年龄,体重年龄,骨胳比例,骨龄,智力发育,性发育)中以身高年龄,骨龄、性发育障碍最为突出。 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浆生长激素和生长素介质即硫化因子低,用胰岛素,精氨酸,左旋多巴刺激生长激素反应微弱,不超过3ng/ml,大多数病人葡萄糖耐量曲线低平,对外源性胰岛素反应敏感,易出现低血糖反应,血磷和碱性磷酸酶水平偏低,病员临床上虽无垂体前叶促甲状腺激素(TSH)及ACTH不足的表现,测定时可有甲状腺功能和肾上腺皮质功能偏低,如血清TSH基值低,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兴奋试验呈低弱反应,24小时尿17羟皮质类固醇(17-羟),17酮类固醇(17-酮)值偏低,ACTH兴奋试验正常,但用甲吡酮试验时尿17羟、17酮不增加,示垂体储备能力差,尿促性腺激素水平低。蝶鞍摄片可见蝶鞍较小。 垂体性侏儒症需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身材矮小进行鉴别。如不伴有内分泌功能障碍的原基性矮小症,青春延迟,呆小症,性早熟以及因感染、营养不良、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慢性疾病引起的矮小症。 治疗 继发性垂体性侏儒症需进行病因治疗,如颅咽管瘤应尽早手术,血吸虫病性侏儒症常于病因去除后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原发性垂体性侏儒症为促进生长发育可用 ❶生长激素,因生长激素具有物种特异性,除灵长类动物外,动物的生长激素不能用于人类的治疗,所以生长激素的来源困难,价格昂贵。用法:人生长激素5mg/m2,每周1次,每月20~45mg(1mg约有1.5 USP单位),分12~15次肌内注射,可加快生长,但后期疗效差,可能是产生抗体的缘故,近年来对于生长激素的活性核心研究指出,生长激素的生物活性主要在氨基端三分之二内,通过基因工程已在人肠杆菌中合成该活性片断,故可望人工合成生长激素的活性片断而用于临床治疗中,生长激素的治疗仅对缺乏生长激素的垂体性侏儒症有效、对生长激素免疫水平升高的垂体性侏儒症无效。 ❷人工合成的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Durabolin),又称19-去甲基-睾酮丙酸酯,每月总剂量为每公斤体重1~1.5mg,分次肌注,一般1周1次,因苯丙酸诺龙在促进生长发育同时,有促进骨胳生长的作用,所以往往开始用药时疗效较显著,以后疗效就差些,治疗中应避免剂量过大而使骨骺过早融合,且可有肥胖或轻微男性化表现,如遇女性声音变粗,阴蒂增大时宜停药,一般疗程3~6月,停药3~6月后可以重复治疗。 ❸甲状腺片,在甲状腺功能正常时对生长激素才有反应,剂量可从每日15mg开始,每1~2周增加剂量,维持量为每日30~60mg。 ❹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剂量每次500~1000u,每周1~2次,疗程也为3~6月,一般用药不宜过早,因为它能促进骨骺融合,最终阻碍骨胳增长,所以女性可以在16岁以后用药,男性可以在19岁以后用药。 ❺如伴有其他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治疗可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处理。适当营养,特别是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和加强体育锻炼也有助于生长发育。 ☚ 空蝶鞍综合征 成人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 000164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