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高温酷暑
高温对作物的危害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有差异,其危害有时不亚于低温造成的损失。
1.春季高温。5月三麦灌浆成熟期间如遇到≥28℃的高温在两天以上(如抗热性强的品种,取最高气温≥30℃出现两天以上为指标),就会造成高温逼熟,使千粒重明显降低而减产。
在1951—1997年间,5月上半月大麦灌浆成熟期,上海连续两天28℃以上高温曾出现过18年,频率为38.3%;连续两天30℃以上高温出现11年,出现频率为23.4%。5月下半月是小麦灌浆成熟期,≥28℃有29年,≥30℃出现16年,出现频率分别达61.7%和34.0%,高温逼熟的机会相当多。
2.暑期酷热。1873—1996年,日最高气温≥35℃高温日数年均为12.5天,7月最多为6.2天,其次是8月为4.8天。高温平均初日在6月30日,平均终日在8月16日。最早初日在5月5日(1939年),最晚终日在9月27日(1947年)。各个年代气温冷暖不同,高温日数也相差较大。1877年无高温日出现。
日最高气温≥37℃的酷暑日数年均2.3天,最多年达34天(1934年),大多数年份不足10天,一般出现在7月19日~8月3日。最早初日为6月12日(1948年),最晚终日为9月17日(1949年)。≥39℃约20年1遇;40℃以上高温百年罕见。1934年7月12日曾出现40.2℃,为历史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