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程造林
1.平原绿化工程。河南省平原绿化工程是全国十大林业生态工程之一,涉及全省17个市(地)的100个县(市、区),总面积1 000多万公顷,其中平原面积870多万公顷,人口近6 000万,耕地面积580万公顷。河南省的平原绿化工程建设是在人们长期与自然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大体分为大规模治沙造林、“四旁”绿化、农田林网化和多林种多类型相结合的平原绿化发展阶段。1991年该项工程初步完成建设任务,经省林业厅检查验收,林业部复查,工程建设区域内的94个平原、半平原和部分平原县全部达到了部颁平原绿化标准。1995年,全省平原地区农田林网控制面积218万公顷,占适宜耕地面积的68.6%;农林间作控制面积105万公顷,占适宜耕地面积的56.6%;绿化铁路、公路63 381.5公里,占应绿化长度的90.9%;河、沟、渠绿化长度8 123公里,占应绿化长度的88.5%;村镇绿化面积65万公顷,覆盖度为64.8%;荒地、荒滩造林面积37万公顷,占应绿化面积的64.5%。
2.防治荒漠化工程。河南沙化土地范围涉及9个市(地)的42个县(市、区),共有风沙化土地面积66.8万公顷。该工程治理范围包括开封、郑州、濮阳、新乡、鹤壁、焦作、商丘、周口8个市(地)的28个县(市、区)和1个国营林场,总人口953万人,耕地66.72万公顷。
河南省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最早起始于50年代初期,省政府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首先在荒漠化最严重的豫东营建了5条大型防护林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南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设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1980年开始,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制定了总体规划和分年度施工方案,投资1 181万元,历时9年,造林4.72万公顷,营造农田林网13.45万公顷,农林间作19.79万公顷,建成了2条豫北防护林带,完善提高了豫东防护林带,在全省风沙区初步形成了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地控制了风沙危害。为了进一步改善沙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1991年,制定了《河南省防沙治沙十年规划》(1991—2000年)。规划治理面积25.64万公顷,4年来共完成沙区治理面积11.76万公顷。
3.太行山绿化工程。河南省太行山区位于太行山的南麓和东坡,涉及安阳市、鹤壁市、焦作市、新乡市的19个县(市、区),其中林州市、鹤壁市郊区、淇县、济源市、修武县、辉县市、卫辉市7个县(市、区)被林业部确定为太行山绿化工程重点县(市、区)。工程规划区面积96.93万公顷,其中林业用地42.67万公顷,占规划区面积的44%。河南省太行山区的造林绿化基础差,森林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化。林业部确定开展太行山绿化工程试点工作以来,河南省太行山区的造林绿化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太行山区各级党政领导广泛动员群众,发扬“愚公移山”和“红旗渠”精神,掀起了一场以绿太行、富太行为指导方针的“绿化革命”。1986—1995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2.55万公顷,其中重点工程造林面积6.35万公顷,超额完成了林业部下达的工程建设任务,使太行山区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4.长江防护林工程。地处河南西南部,长江流域汉水上游的长江防护林工程涉及河南18个县(市、区),其中淅川、西峡、内乡、镇平、南召、方城6个县于1991年列入了全国第一期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计划,规划工程建设任务37.61万公顷,5年来完成造林任务20.95万公顷。
5.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工程。河南淮河流域范围涉及南阳市、开封市、许昌市、商丘市、漯河市、平顶山市、郑州市、洛阳市和信阳、周口、驻马店3个地区及所辖的74个县(市、区),其中宜林荒山面积40多万公顷。
为加快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速度,1992年,河南省林业厅组成了“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河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组织力量编写了“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可行性报告”。林业部委派部规划院7名同志临莅河南,会同河南省林勘院共同完成了《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总体规划》。1995年9月,河南省林业厅推荐了20个“淮防林”自我启动示范县,并上报林业部。1995年11月在郑州召开了河南省淮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座谈会,共安排“淮防林”建设资金190万元,计划造林0.67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