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
古代打击乐器。 流传于西南、中南少数民族地区。由炊具铜釜发展而来。 通体铜质,大小不一,形制凝重,分面、胴、腰、足、耳五部分。鼓面有浮雕图案。胴体圆状,向外膨出,上托鼓面,下连鼓腰。腰下为足,胴、腰接合处有挂耳。 胴、腰、足又称鼓身,初少纹饰,后渐多情节图像,或描绘歌舞场面,反映社会生活与文化习俗。鼓分单面、双面两种。 其大者如今存广西北流铜鼓,鼓面直径165厘米,残高67.5厘米,重300公斤。小者如云南牟定佛土龙鼓,面径约22厘米,高17.8厘米。 演奏时或徒手,或以鼓槌击之,有平放直敲,边走边打,悬吊横击等法。春秋时,滇中地区开始铸造铜鼓。 原用于伴奏、伴舞、赛神、传信,被视为吉祥之物。后升为礼器,用于祭祀、赏赐、陪葬,象征统治权力。 明清时,因改土归流,各少数族头人权威削弱,铜鼓重器地位动摇,已成为民间娱乐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