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
经济危机又称 “经济恐慌”。通常是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地爆发的社会经济的大混乱。经济危机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实质,就是生产过剩。列宁在讲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时说: “危机是什么? 是生产过剩,是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找不到需求。” (《列宁全集》第2卷,第139页)当危机爆发时,在生产领域表现为,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堆积在仓库,引起生产猛烈缩减,大批工厂停业或倒闭,大量工人失业。在流通领域中,一方面,商业停滞,物价下降,大量商店倒闭,商品流通堵塞; 另一方面,银根紧缩,利息率暴涨,股票行情猛烈下跌,银行纷纷倒闭。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纷纷采用硬通货结算,黄金外流,黄金价格上升。总之,经济危机使整个资本主义经济陷于极度混乱和严重瘫痪状态,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人们也处于恐慌之中。有些资本家为了处理 “过剩” 商品,甚至把牛奶倒入海里,拿鸡蛋喂猪,把土豆翻在田里作肥料,以此来销毁商品。
经济危机的爆发,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商品太多了,人们消费不了。危机所暴露的商品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过剩,是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显得过剩了。因为在发生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却有不少人由于没钱购物而无法维持生活。
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也发生过危机,但那是由于战争、灾荒、瘟疫等原因给社会经济造成的产品极度匮乏,使社会陷入极大的恐慌和混乱之中,那是一种生产严重不足的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根本不同。
经济危机一般表现是商品卖不出去,这种现象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就已经存在了。但在那时,只是存在危机的可能性。为什么简单商品经济中孕育着危机的可能性呢? 这是由于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的买和卖分离为两个互相独立的行为。商品所有者在卖出商品取得货币以后,如果不马上购买或只卖不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这就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随着货币支付手段的出现,赊购赊销盛行,使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如果有人到期不能归还欠款,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的信用关系遭到破坏,这就扩大了危机的可能性。但是,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中,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市场容量小且处于分割状态,商品生产者容易掌握市场行情,市场的供求关系较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支付困难或买卖脱节,还不会造成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危机。
只是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时,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因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这一基本矛盾在经济上的下列两种表现,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1) 表现为 “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3页)生产的社会化,使资本主义社会各企业、各部门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要求按照社会的需要由社会统一组织管理生产。但是,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人占有的生产过程由私人独占经营,就使整个社会生产的整体性被割裂开来。每一个资本家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力求使自己的生产尽可能具有组织性和纪律性,但从整个社会来看,生产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中。这种状态使得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比例关系失调,这种比例失调一旦达到严重的地步,就会以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
(2)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还表现为: 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和千百万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对立。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力图在竞争中取胜的外在压力,迫使他们一方面不断地改进技术,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对劳动者的剥削。这样,一方面是生产的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是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主要消费品因为群众的支付能力不足而找不到销路,商品的流通普遍被阻塞,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受到破坏,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不可避免地要爆发经济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经常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只是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以一次经济危机开始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开始之间间隔的时间,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即经济周期。一个经济周期一般经历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它们是互相联系的,其中,每一阶段都是由前一阶段孕育出来,又为后一阶段创造条件。危机,是周期的基本阶段,它既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又是新周期的起点。
危机阶段的主要表现是: 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人数大量增加,等等。其中生产下降是最主要的标志。危机持续一定时期以后,由于资本家缩减生产、关闭工厂、销毁库存,使商品供给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状况有所缓解,于是就由危机转入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由于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有了缓和,因此资本家不再缩减生产,企业不再继续倒闭,社会生产不再下降,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是,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生产处于严重停滞状态,市场状况没有显著好转,失业人数依然大量存在。资本家为了摆脱困境,除了廉价销售过剩商品或销毁过剩商品外,还竭力降低成本,压低工人的工资。同时,又设法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开始进行固定资本的更新。这样,整个社会生产开始回升,就业人员增加,商品信用逐渐活跃,资本主义经济便结束了停滞状态,进入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资本家开始大规模的固定资本更新,投资增长,市场渐趋活跃,失业率降低,利润率增长,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当社会生产达到并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就转入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 (又称繁荣阶段),旧企业得到改造,新企业不断建立,生产继续扩大,失业人数减少,投资大量增加,整个社会的支付能力提高,商业投机活跃,信用膨胀,利润急剧增加,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这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实际上已大大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提高,却被商业投机和信用膨胀所掩盖,资本家继续盲目扩大生产,加深了生产过剩的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再次遭到破坏,不可避免地导致另一次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各种矛盾尖锐化和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干预经济的结果,使经济危机的周期运动发生了某些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
❶危机频繁,周期缩短,危机间隔的时间不固定,周期阶段也不再象早期那样容易区分。
❷生产过剩危机与通货膨胀结合在一起。二战前的危机阶段和萧条阶段,一般都伴随着通货紧缩和信用紧缩,银根吃紧,物价暴跌。但在二战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采取了通货膨胀、信用扩张等一系列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反危机” 措施,即使在危机和萧条阶段中 (更不用说在高涨和复苏阶段),通货膨胀仍然继续发展,消费品价格也仍然在上升。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正如恩格斯所说: “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暴露出自己无能继续驾驭这种生产力。另一方面,这种生产力本身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消除这种矛盾,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那种性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7页)可见,要消除经济危机,必须变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