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经济危机理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理论指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的普遍商品生产过剩的见解。工业革命之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否认有普遍的生产过剩危机存在。工业革命发生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已成为不可掩盖的事实,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开始注意探讨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于是出现了许多形式不同的经济危机论。其中主要的有: (1) 消费不足危机论。把经济危机的原因归结为消费品的生产超过了人们对消费品的需求。主要倡导者为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2)投资过度论。认为投资过多引起生产资料供过于求即生产过剩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持此论见者又可分两类: 货币的投资过多论者和非货币的投资过多论者。前者如哈耶克、米塞斯和罗宾逊等人。认为危机是由于生产者利用银行膨胀的信用使生产资料的生产扩大,超过了人们自愿提供的储蓄而产生的; 后者如斯皮托夫、卡塞尔和威克塞尔等人。认为危机由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和发现、新市场的开拓、低利率等因素刺激投资过大,超过了储蓄所能提供的资本量而产生。(3) 货币危机论。认为随着银行信用交替扩张和紧缩,经济会发生周期性波动,从而危机是一种纯货币现象。其倡导者有约翰·穆勒、马歇尔、霍特里、哈耶克、费雪、弗里德曼等。(4) 心理危机论。认为不合理的心理因素会对经济周期的各个阶段起重大的作用,企业家对市场的乐观心理和悲观心理的循环变动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 乐观造成复苏和高涨,悲观造成衰退和萧条,庇古、凯恩斯、杜林持此观点。(5) 太阳黑子论。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性出现,会引起气候和农业收成的循环变化,从而导致社会经济生活周期性动荡。此见解为杰文斯所独创。(6) 技术改良论。把周期归因于各种重要发明。著名的有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汉森的“长期停滞论”。(7) 比例失调论。持此论者有考茨基和斯皮特霍夫。考茨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工农业比例失调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斯皮特霍夫认为经济危机是生产资料、耐用消费品供求比例失调的结果。 ☚ 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 消费不足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