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经济史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经济史学

以世界各国(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或全部社会经济总和的具体发展过程和经济发展的阶段特点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经济史学科的总称。
经济史学(Economic History)在我国习惯上常常简称“经济史”,其中包括两个主要的部分:一是经济史,或称“社会经济史”,从总体上说,是直接研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客观过程的经济学科;一是经济史概论,或称经济史原理、经济史通论,是研究如何研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客观过程的经济学科。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经济史学概论,是研究经济史学科的对象、任务、方法、分类,经济史学科发展史、国内外各个学派的理论和史料诸问题的。
经济史有许多分支,就整体与部分而言,有以国民经济整体为对象的国民经济史(有人也简称经济史),有以各种不同层次的部门经济为对象的部门经济史,有以企业为对象的企业史,也有以资本集团或资本家家族为对象的资本集团史或资本家家族史。就空间范围言,有世界经济史、国别经济史、各种不同范围的地区经济史或地方经济史以及民族经济史等。就纵向过程(即时间)言,有古代经济史、中世纪经济史、近代经济史、现代经济史、断代经济史、特定时期的经济史等。按经济形态的性质言,有原始社会经济史、奴隶制经济史、封建经济史、资本主义经济史、社会主义经济史等。按生产工具言,有石器时代经济史、青铜时代经济史、铁器时代经济史、机器时代经济史等。不同分支的经济史的研究对象是各不相同的。有的仅研究生产力,有的仅研究生产关系,有的则兼及二者及其相互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演变过程。举凡农学史、冶金史、丝织史、棉纺织史、土地制度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史、物价史、利息史、人口经济史、对外经济关系史等等,都是经济史包括的内容。由于财政与经济的关系密切,财政史一般也列入经济史学范畴之内。为了研究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与后果,必然涉及阶级斗争、经济政策与经济理论诸因素,但它们都不是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关于经济史学科的属性,目前学术界有三种意见: (1) 经济史虽然应用了历史方法和历史观点,但它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结构形态及其发展变化的运动规律,就其本质来说,属于经济学科。(2) 经济史所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因而具有经济科学的性质;同时,它又不是一般地研究经济现象,而是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来研究经济现象,又具有历史科学的性质,因此,它是介于经济学和历史学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3) 社会经济史是历史学的分支,也和经济科学有密切关系。
经济史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很早就记载和研究人类改造自然以谋生得食的经济生活历程。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记载 (即甲骨文卜辞)中,就有大量的关于生产活动的叙述。到司马迁著《史记》,辟有《平准书》、《河渠书》、《货殖列传》等篇章。《平准书》是从西汉建立到汉武帝时的西汉前期财政史。《河渠书》是一部从远古到作者著书时的中国水利简史。《货殖列传》则是一部商业史。这些篇章都具有经济专史的雏形。及至班固著《汉书》,除了有《沟洫志》(写水利史)等篇外,又撰《食货志》。《食货志》 的内容几乎包括了财政经济的各个主要部门,从而具有国民经济史的雏形。后来历代编修正史,多从其体例。世界上一些有古老文明的国家,都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公元前二百多年的罗马农学家加图生著 《农学论》,叙述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公元一世纪的老普林尼生著《自然史》,比较系统地记载了科学技术的演变。相形之下,这些国家的记载属于史料性质的居多,技术方面的居多;同一时期的中国有关著作,总结财政经济政策得失的居多,综合分析的较多,因而处于较高的发展形态,但是还不具备独立的经济史学科的形态。到了十五世纪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经过一个相当长期的研究过程,资产阶级的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了。从重商主义学者、重农学派学者到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或从分析经济历史中抽象出经济范畴和理论观点,或以经济历史作为自己立论的依据。因此,在经济学产生过程中,对经济历史的研究就显示了它的基础作用。随着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从中分离出各种独立的学科,主要的有经济学原理(或政治经济学)、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和经济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经济史学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前,在英国和法国已经出版了工业史、商业史方面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于1845~1846年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就注意了对经济史的研究,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论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原理,强调了历史学作为基础科学的重要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包括 《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等都是学习经济史的必读书。凡是严肃地研究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人,都承认他们既是经济理论家,也是经济史学家,是将理论抽象与历史实际融为一体的伟大学者。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研究经济史的指导原则,使经济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为后来研究经济史的人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列宁在从事革命活动与理论研究时,也是极为重视经济史的。他用了三年多的时间(1896年1月~1899年2月)写出了 《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在分析俄国经济史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从思想上完成了粉碎民粹主义的任务。
经济史学作为大学里一门独立的课程,根据现有的资料,始于1868年法国的法兰西学院。随着经济学的发展,部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日益认识到研究经济史的重要性。奥地利殷那玛——斯特纳格(Inama Stern-egg,1843~1908年)的著作《论德国经济史资料的来源》(1877年出版)和《德国经济史》第一卷(1879年出版),是首先用“经济史”命名的专著。他的学生,以“创新”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著称的约瑟夫·阿·熊彼特(Joseph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年),既没有讲过经济史课程,也没有写过经济史方面的专著,在晚年写作的一本遗著中却说了如下一段总结经验的话:“经济‘科学’家与一般对经济问题想过、谈过和写过文章的人之间的区别在于 ‘科学’ 家掌握了三门基础学问: 历史、统计和‘理论’。这三门学问合在一起构成我们所谓经济分析。”“三门基础学问中,包括直到今天为止的事实在内的经济史是最重要的一门。照我现在的愿望,假使我要从头开始研究经济,而又只能在三门中由我选择一门来研究的话,那么我要选择的是经济史。”(熊彼特: 《经济分析史》英文版第12~13页。转引自陈振汉《熊彼特与经济史学》,载《经济思想史论文集》巫宝三、陈振汉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6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经济史学界,以“德国传统”和“英国传统” 占据主要地位。从五十年代末期起,在西方,首先是在美国,出现了“经济史学革命”,产生了所谓“新经济史学”(New Economic History)。这场“经济史学革命”主要是改变了对经济史的传统研究方法。由于研究方法的改变,也就导致结论的不同。新经济史学的主要特征是充分利用现代资产级级经济理论来考察经济史,并广泛采用数量研究方法,特别是在“间接度量”和“反事实度量”方面。新经济史学所使用的统计方法也与过去不同。这种根据历史上的数字资料、用数量研究方法来解释历史的学科,就称为计量经济史学 (EconometricHistory),或称为历史计量学 (Cli-ometrics)。新经济史学的方法在克服经济理论学与经济史学的脱节方面,在提供量的概念方面,与传统方法比是一个进步。但它是用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作指导,又是单纯用数量计算方法,因此无法说明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也谈不上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规律性。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我国才有少数人写过几本经济史著作,如1927年陈琴编的《现代中国经济史略》,1929年郭沫若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李达著的《中国产业革命概观》,马哲民编的《经济史》。进入三十年代,则有施复亮著的《中国现代经济史》,刘伯刚的《经济史概要》,黄通的《经济史概论》等等。在旧中国,大学的经济系设有经济史课程,但多数只能讲授欧洲经济史或西洋经济史,能够开出中国经济史课程的为数不多。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培养高等专门人才的要求,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懂得中国国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曾规定在高等院校财政经济各专业中开设经济史课程。同时,在部分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与高等学校里设立研究经济史的机构。中国经济史是一门年青的经济学科。
经济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具体国家、地区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经济领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过程进行专题和综合的研究,阐述该国、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为改造或发展该地区经济,为社会科学,首先是经济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提供坚实的依据与基础。
经济史学以社会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这就决定了它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这样说,并不排斥对经济领域中的某些个别企业、行业、家族等具体问题作细致的微观研究。但是微观的研究不能代替宏观的研究,而只能服从于和服务于宏观的研究。
经济史学科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的历史过程中揭示经济发展规律,抽象出经济概念、范畴与理论。基于这种特点,没有抽象的一般的经济史,只有具体的经济史,如中国经济史、欧洲经济史、世界人口经济史、中国古代商业史、近代货币史等。分支愈来愈细,研究愈来愈具体,是经济史学科发展的趋势之一。
经济史学科的对象决定它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实事求是”四字。首先要占有详细的材料,弄清事实的全貌、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关系、经济发展的过程等,从不可改变的历史实际出发,通过分析与综合,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揭示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在某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规律表现在事实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特点表现在相互比较的事实差异之中,结论、理论出于对事实的分析综合之中。经济史研究的对象是经济演变的过程,是把经济作为一个动态体系来看待的,这决定了经济史的研究必须严格按照时间顺序,采取历史的观点与历史的方法。强调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一致,理论逻辑来源于历史逻辑,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经济史的根本方法。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采用投入产出法、数量研究方法、比较经济史等方法研究经济史的一些具体问题,是新的尝试。
阅读书目:《经济史概论》黄通编,中华书局1931年版;《经济史学原论》罗仲言著,长沙经济新潮社1947年版; 《经济史学》〔英〕因格拉门著,胡泽,许炳汉译,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

经济史学/新经济史学/经济史革命/比较经济史学/产业革命/经济史的研究方法/反设事实/经济史理论/增长与波动/制度变迁理论/经济成长阶段论/起飞理论/创新理论/原始工业化理论

☚ 穷人医疗救济(制度)   经济史学 ☛

经济史学

经济史学economic history

参见“其他经济学”学科同名条。

☚ 经济史学   新经济史学 ☛

经济史学

经济史学economic history

以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过程,即以经济制度的演变、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在西方经济学界,从重商主义者到古典经济学家,曾有不少人论述过历史上的经济问题,提出过有关经济与历史的关系的论点,但这些论述还构不成经济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经济史学,在19世纪晚期产生于西欧。德国新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以及同一时期内英国和法国的一些经济史研究者,成为西方经济史学的奠基人。他们是:德国的施莫勒(G.von Schmoller)、毕歇尔(K.Bücher),英国的罗杰斯(J.E.T.Rogers)、吉宾斯(H.Gibbins)、阿诺德·汤因比(Arnold Toynbee)、艾希利(W.J.Ashley),法国的勒瓦瑟尔(E.Levasseur)等。20世纪前半期,经济史学在西欧和美国有较大的发展。德国的桑巴特(W.Sombart),英国的克拉潘(J.H.Clapham)、波士坦(M.Postan)、托尼(R.H.Tawney),法国的芒图(P.Mantoux)、亨利·瑟(Henri Sée ),瑞典的赫克歇尔(E. F.Heckscher),奥地利的道布希(A.Dopsch),比利时的皮朗(H.Pirenne),美国的汤普逊(J.W.Thompson )、罗 斯 托 夫 采 夫 (M. I.Rostovtzeff)、阿歇尔(A.P.Usher)等人,都是在经济史学的一定领域内有重要著作问世的经济史学家。但必须指出,这些西方经济史学家在有关理论与历史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或人口因素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单线的还是复线的、是渐变的还是突变的这样一些重大问题上,意见分歧,争论不休。
20世纪50年代末,在西方经济史学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它通常被称为新经济史学或计量经济史学(econometric history)、历史计量学(cliometrics)。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福格尔(R.W.Fogel)、道格拉斯 · 诺思(Douglass C. North)、恩格尔曼(S. L.Engerman)等。这些新经济史学的研究者把以往的西方经济史学称为传统经济史学,认为后者停留于历史编纂的水平,而未能把理论与历史结合在一起,以及未能运用现代数量分析方法来研究经济史过程。他们声称新经济史学弥补了传统经济史学的上述缺陷。60年代至80年代内,新经济史学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史、美国南部经济史、铁路史、经济周期史、历史上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市场发展过程等领域内的若干著作,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新经济史学在系统整理历史上的经济资料和运用经济计量技术等方面是有成就的,但新经济史学过分强调现代数量分析方法的作用,从而不适当地提出若干假设条件,甚至违背真实的历史过程。传统经济史学的研究者对新经济史学的历史计量结果普遍感到怀疑,指出这是“数学游戏”,是“伪经济史学”,而不是经济史的科学研究。传统经济史学与新经济史学之间的这场争论至今仍在进行。
从德国新历史学派代表人物关于经济史的论著算起,在西方,传统经济史学已有100年左右的历史。从美国新经济史学的产生算起,新经济史学的历史也已有30年左右。目前,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仍然是传统经济史学占据主流地位,新经济史学并未取传统经济史学而代之。基本原因在于:经济史学毕竟是一门历史科学,它不可能脱离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事实和具体过程。数量分析作为一种方法,确实是有用的,但如果抽掉了历史的具体事实和具体过程,人类社会经济的历史被简化为若干个数学公式和若干张统计表,那就既不能说明历史的本来面貌,也无助于探究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 非均衡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 ☛
0000329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