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村改革给农业带来巨大变化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倡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在政治和经济生活领域全面拨乱反正,逐步纠正了过去的左倾错误。四川农业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农村改革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1979年,全省有半数以上的生产队搞包产到组。1980年又在包产到组的基础上发展为包产到户、大包干到户。到1982年全省农村基本上普及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形式,并随之取消人民公社名称,恢复乡镇行政建制和逐步恢复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上的瞎指挥,劳动上的“大呼隆”,分配上的“大锅饭”问题,生产者有了较大自主权,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当时国家对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较多,并开放农贸市场逐步搞活商品流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和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因此改革后不仅粮食连年大幅度增产,而且农户有可能把富余的劳力、资金投入多种经营和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使农村经济趋于全面活跃,农户连年增产增收。为了解决区域间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在深入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又于1984年7月在川东秀山县召开了山区经济座谈会,作出减轻农民负担、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全面放开山区农产品经营、理顺流通渠道、推广农业科技等大力扶贫的决策,从而使十分落后的广大山区农业也逐渐赶了上来。
因此,从1979—1984年6年间,四川农业发展很快,广大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生活得到显著改善。198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4079.5万吨,比1978年增长27.6%;粮食亩产278公斤,比1978年增加78公斤;人均占有粮食403.5公斤,比1978年增加73公斤。主要经济作物产量,油料比1978年增长1倍以上,糖料增长21.9%,烟叶增长11.4%,麻类增长1.4倍,蚕茧增长1倍,茶叶增长81.1%,水果增长1.8倍。生猪出栏3 874万头,比1978年增长79.8%。农业总产值达到280.1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下同),比1978年增长71%。其中,种植业产值169.11亿元,比1978年增长35%;林业产值15.67亿元,增长1.36倍;牧业产值59.24亿元,增长1.15倍;副业产值34.53亿元,增长8.1倍;渔业产值1.55亿元,增长1.7倍。投入乡镇企业劳动力达到343.5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91.1%;乡镇企业总产值88.77亿元,增长3.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27.1元增加到286.7元,增长1.26倍。
在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况下,也潜伏着不少问题。可是,人们对此认识不足,改革和发展方面的许多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其结果导致了从1985年起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续4年徘徊。
1984年,当时农产品仓储设施严重不足,市场机制又未形成,于是到处出现了卖粮难、卖油难、卖麻难、卖茧难、卖果难、卖猪难等等,物价下跌,谷贱伤农。从1979年以来,国家又大幅度削减了对农业的投入。四川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1979年为2.76亿元,占各部门基建投资总额的9.78%。此后则大砍大压,1984年仅剩1.76亿元,占基建投资总额的5.5%,作为农业命脉的农田水利仍然吃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和以后“农业学大寨”的老本,大量工程年久失修和损毁,老本逐渐吃光,增产难以为继。农业事业费也是如此,不少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单位的经费只能保工资,没有资金开展事业。另 一方面,生产资料不断涨价,农业生产成本急剧上升,而国家各部门又过多过急地在农村兴办这样那样的事业,加重了农民负担,使种田积极性受到挫伤。
在改革方面,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多数地方分光了集体财产,双层经营体制很不完善,加之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很差,如何增强集体经济实力问题也未引起应有重视,改革和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
上述种种因素,影响到农业实现增产增收,促使农民逐步形成较强的价值观念,为争取好的效益,开始按照产品是否在市场走俏来安排生产,这就给农村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特别是强烈地冲击了粮食生产。1985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由1984年的979.8万公顷下降到938.9万公顷,减少40.9万公顷;粮食总产量降为3830.7万吨,比1984年减产248.8万吨;粮食亩产降至272公斤,减少6公斤;人均占有粮食量降至376公斤,减少27.5公斤。这样一直继续到1988年,虽然各主要经济作物和林牧业、乡镇企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仍保持着低速增长的势头,但粮食总产、亩产和人均占有量,均未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
1985年的粮食大减产和农民增收不多,使市场供求关系和城乡关系趋于紧张,人们才重新认识到农业基础仍然相当脆弱,开始重视从各方面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此后,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注意调整政策,压缩过热的工业和基本建设,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大力纠正各部门在农村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不正之风,改善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农村改革,重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长期不变,在强调稳定这一基本制度的同时着力完善双层经营,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村社兴办经济实体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并响亮地提出了科技兴农的口号,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抓紧推广农业适用科学技术,鼓励大批科技人员下乡,广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承包服务和对乡镇企业的技术服务,等等。这一系列措施,使农业情况明显好转,从而结束了徘徊的局面。从1989年开始,全省粮食总产量和亩产量都恢复到1984年的水平线以上,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乡镇企业全面发展,农业各部门产值和农民收入又有新的增长。
199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4 266.3万吨,比1978年增长33.5%,平均每年递增2.4%;油料总产量156.8万吨,增长1.68倍;糖料总产量238.7万吨,增长28.8%;烟叶总产量20.7万吨,增长1.25倍;麻类总产量11.7万吨,增长64.8%;蚕茧总产量14.4万吨,增长1.77倍;茶叶总产量5.8万吨,增长1.15倍;水果总产量127.1万吨,增长3.95倍;生猪出栏量6 108.5万头,增长1.84倍;水产品总产量23.3万吨,增长4.18倍。1990年农业总产值达326.1亿元(1980年不变价格),比1978年增长87.6%,平均每年递增5.4%。其中各业产值构成比例,1978年到1990年的变化是:种植业产值由占77.7%降为59.1%,林业由占2.2%升为4.1%,牧业由占17.4%升为29.6%,副业由占2.5%升为6.1%,渔业由占0.2%升为1.1%。农村第二、第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1980年的19.8%上升到50.3%,增加30.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从业人数,1990年达到705.74万人,比1978年增加526.6万人,增长2.94倍;乡镇企业总产值459.2亿元,比1978年增长19倍,平均每年递增28.4%。农民人均纯收入,1990年为505.2元,比1978年增长3倍,平均每年递增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