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蔬菜流通体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蔬菜流通体制

三、蔬菜流通体制

早在清代,辽宁沈阳(盛京)就有了“东关菜行”,有经销蔬菜的店铺百余家,而且有了蔬菜经纪人。新中国成立初期,蔬菜实行自由购销。参与蔬菜经营的除国营商业和合作社商业外,还有私营商业,蔬菜购销一度很活跃。仅以沈阳市为例,1948年,沈阳市菜商仅有百余户,1950年即增为350户,1951年更猛增到600余户。分布在大西菜行、大东菜行、铁西六路市场和皇姑诚信市场。
1955年12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统一对蔬菜经营的指示》,全省蔬菜业务划归国营商业统一经营,由国营商业负责安排生产,签订产销合同,组织经营。1956年2月,中国蔬菜公司辽宁省公司成立。同时成立了23个市、县蔬菜公司。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全省蔬菜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辽宁省蔬菜公司每年都要派出大量外采人员出省组织货源,调剂余缺。同时,为了促进省内蔬菜生产的发展,各地普遍推行了包产、包销、检斤、验货、收购、发运的“六就”做法。1960年,全省粮食欠收,居民主食实行“低标准、瓜带菜”。蔬菜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各种粗菜、细菜、干菜被列入凭证限量供应范围。1961年,城市近郊和生产基地生产的蔬菜被列为二类派购农产品。国家管下列20个品种:春菜有小白菜、油菜、水萝卜、菠菜;夏菜有茄子、辣椒、云豆、黄瓜、西红柿、角瓜、南瓜、土豆、甘蓝、芹菜、韭菜;秋菜有大白菜、萝卜、胡萝卜、秋菠菜、秋甘蓝等。这一时期,为鼓励菜农多产、多交蔬菜,1961年9月,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发布了 《关于收购农副产品实行奖售粮食和工业品的规定》,对派购外交售的蔬菜实行多种不同形式的奖售政策。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省蔬菜公司管理机构瘫痪,业务基本停顿,各地副食市场由3种经济成分变为国营、集体两种经济成分。除国营和集体外,其他单位和个人,一律不准从事蔬菜的购销活动或以物易菜。由于统的过死,种菜、批发、零售都很少有自主权。严重束缚了蔬菜生产的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辽宁省对蔬菜产销体制逐步开始了改革。县城试行产销直接见面,蔬菜生产队和专业承包户进城设点或进入农贸市场卖菜; 大中城市实行 “大管小放”,对占蔬菜总量80%以上的群众必需的韭菜、菠菜、芹菜、甘蓝、黄瓜、茄子、青椒、云豆、大白菜、大萝卜、大葱等11个品种继续实行统购包销,其余品种由生产者自由种植,自由上市,议购议销。1984年3月,辽宁省商业厅决定,从当年11月初至翌年4月末保护地生产的菜,除菠菜、韭菜继续实行同购包销外,其他品种放开管理,由菜农自行成交,随行就市。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 〔1985〕 1号文件精神,辽宁省内各大城市相继取消了蔬菜派购并放开价格。是年,春夏菜除鞍山市对6个主要品种实行合同订购外,其他各市全部放开。
长期实行的蔬菜统购包销体制被打破后,给辽宁的蔬菜生产和经营带来了活力,根据当时沈阳市调查,1984年以前上市的蔬菜品种,一般只有7、8个,而1985年上市的蔬菜品种增加到18个。中远郊农民见价格放开,种菜比种粮有利,大大增加了菜田面积,全市一年增加蔬菜保护地面积达243.6公顷。在经营方面,大型早市由原来的9个增加到14个; 中小型摊区由38处增加到96处; 有证商贩由3 000个增加到5 000个。极大地缓解了过去蔬菜供需的矛盾,大大方便了市民生活。然而,与此同时,由于价格放开过猛,加之政府部门对放开后的市场管理缺乏经验,1985—1987年,全省蔬菜市场价格越来越高。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日益突出。为此,1988年,各地政府又将已经放开的蔬菜品种陆续收了回来,逐渐以合同定购的方式纳入计划生产、计划供应。直到90年代,辽宁的蔬菜购销才真正实行了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各地加强“菜篮子”建设,使蔬菜产量稳步上升,品种大大增加,集贸交易、长途贩运日益活跃,反季蔬菜的大量供应正在改变着城乡居民的消费习惯,辽宁蔬菜非生产和流通进入前所未有的新的发展阶段。

☚ 二、畜产品流通体制   四、果品流通体制 ☛

(一) 自由购销/(二) 合同购销/(三) 统购包销/(四) “大管小活”/(五) 全面放开/四、畜禽流通体制/五、水产品流通体制

☚ (三)合同定购   (一) 自由购销 ☛
000098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