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三、耕作制度改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三、耕作制度改革

三、耕作制度改革

福建早在宋代就有双季稻栽培。18世纪曾出现稻、稻、麦一年三熟制。近代农业衰落,新中国成立前福建农田耕作制度单一, 除沿海平原地区水稻实行间作、部分旱地套种外,大部分是一年一熟制。全省耕地复种指数为140.8%。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种植业耕作制度进行二次大变革,一次大调整。第一次是1954—1956年山区的水稻单季改双季, 平原的间作改连作;第二次是70年代的大规模“三改三化”,即单季稻改双季稻,间作稻改连作稻,高秆品种改矮秆品种;第三次是从1982年起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所进行的耕作制度改革,调整部分耕地发展经济作物。全省形成了:闽东南平原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三熟制和以甘蔗为主的二年五熟制;闽西北河谷地以水稻为主的一年二熟到一年三熟和高海拔山区以单季稻为主的一年一熟至二熟制;闽东南沿海丘陵旱地以花生、甘薯为主的一年二熟至三熟或二年五熟制的格局。全省二熟制以上耕地比重已达85%,其中三熟制占35%,二熟制占50%,一熟制占15%;耕地复种指数达到235%。

☚ (四)其他作物   (一)间(混)作改连作 ☛

三、耕作制度改革

三、耕作制度改革

天津市≥0℃的积温按80%保证率计为4 568℃,属一年一熟有余,一年两熟略感不足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后,除在少数水肥条件较好的旱地实行间作、复种、套种外,水田和大部分旱田都是一年一熟制。耕作制度单一,粮田复种指数仅为113.4%。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一方面狠抓农田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调整作物布局; 一方面努力提高农机作业水平,用农机替代手工劳动,缩短农耗时间,争取有效积温,对耕作制度进行了四次调整。第一次是1956—1958年的洼地改造使水稻等优质粮面积显著增加,而耐涝的高粱面积大幅度减少; 第二次是60~70年代的多种种植形式取代单作,多熟制大发展; 第三次是从80年代后期开始的“带改平”,改不适应机械化作业要求的带田为两茬平播;第四次是从90年代开始推广新的间、套种形式。

☚ (二) 经济作物   (一) 作物布局调整 ☛
0001078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1: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