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农牧民生活
(1)农民生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民勤劳致富热情高涨,生活水平发生可喜变化,绝大多数人已解决温饱问题。1982年,全州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1985年,人均粮食258.1千克,油料76.4千克,人均纯收入278元。1989年以来,农业生产连续丰收,农民收入逐年增长,199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 247.25万元。
农民住房条件逐步改善。50年代初期,全州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约6万平方米,几乎全部是土房。农村实行土地承包制后,农业生产连年丰收,加之乡镇企业的兴起和发展。不少农民盖起宽敞明亮的砖木结构瓦房。1990年人均住房18平方米。家电产品进入家户。1989年门源县百户抽样调查有自行车90辆、缝纫机60辆、手表153块、大型家具193件、收音机63台、收录机40台、黑白电视机60台、彩色电视机13台。
(2)牧民生活。1980年后,全州牧区实行牲畜作价归户,私有私养承包责任制,牧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85年全州牧民人均纯收入720元,比1980年增加457元。 1997年牧民人均纯收入2005.87元。 随着牧民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 居住条件、衣着用具等发生较大变化。全州已有7 705户实现定居,占牧民总户数的89.3%, 结束过去 “一顶帐房一口锅” 的生活方式。 大部分牧民用上了电, 有的牧民还购买了汽车、 拖拉机、 摩托车、 缝纫机、 收录机、 电视机、 洗衣机等, 牛奶分离器已普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