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古谢伊诺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谢伊诺夫1939—Гусейнов А.А.前苏联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最著名的伦理学家、哲学科学博士、前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伦理学论著有:《道德的社会本质》(1974)、《伦理学导论》(1985)、《伦理学简史》(1987)、《新思维与伦理学》(1988)、《改革——道德的新样式》(1990)等。古谢伊诺夫1939年生于俄罗斯。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1964年获副博士学位。1977年获得哲学科学博士称号。从1965—1987年在莫斯科大学从事伦理学的教学。1987年调任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学研究室主任兼任苏联哲学协会伦理学分会主席。古谢伊诺夫是研究世界伦理思想史的著名专家。他的专著《伦理学导论》以及同原东德学者伊尔里茨合著的《伦理学简史》都是有关前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方面的名著。他在世界伦理思想史方面的建树,受到前苏联伦理学者的高度评价。特别是他提出了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伦理学家划分伦理学派别的标准,即把伦理学划分为义务论体系、目的论体系和价值论体系的观点,坚持以列宁主张的哲学党性原则的标准,把世界伦理学划分为“德谟克利特路线”即唯物主义路线,和“柏拉图路线”即唯心主义路线。认为在全部伦理思想史中,唯心主义路线是居统治地位的,但是,也存在着日益发展和深化的唯物主义趋势。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趋势的伦理学派别有三。(一)自然主义学派——快乐主义、幸福论伦理学、伦理功利主义。(二)宇宙论学派——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毕达哥拉斯派的“天体的谐和”、孔子的“天”、以及进化伦理学。(三)社会学派——古希腊罗马时期关于道德规律和道德准则的契约性思想、法国十八世纪启蒙学者,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理性利己主义伦理学。他又把唯心主义伦理学路线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派别,包括唯理论派伦理主观唯心主义(康德)和感情派伦理主观唯心主义(舍夫茨别利、哈切桑等人的道德感情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则有柏拉图、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伦理学、黑格尔以及宗教道德学说。他还力图揭示世界伦理思想发展的基本阶段和各阶段间的内在联系。认为第一阶段的伦理学是同认识论和本体论混合在一起的。第二阶段的伦理学是关于个人美德的学说,即古希腊罗马伦理学。第三阶段是把道德作为客观关系来研究的中世纪伦理学。第四阶段是把道德既作为主观的个性现象、又作为客观的现实关系来思考的近代伦理学。他还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道德理论的质的特点及其同以往伦理学说的继承性关系。在1987年以后,古谢伊诺夫担任苏联哲学协会伦理学分会主席。他积极贯彻公开性方针、新思想原则和改革路线,主持召开了《什么是道德》、《非暴力伦理学》等学术讨论会。编著了《党的伦理》,撰写了《新思维与伦理学》、《改革——道德的新形式》等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注意的道德观点。(一)认为道德是被经济关系所制约的上层建筑的一部分的命题,与改革时代的道德观相矛盾。改革时代的道德观有两个特征。第一,道德是全人类的特殊现象,而不是被经济利益和阶级目的所决定的相对独立的精神现象。第二,道德不是与其他精神生活并列的文化表现之一,而是在所有其他文化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特殊的文化根基。(二)认为前苏联社会发展的非常惨痛的教训就在于对抽象人道主义的批判和否定,而代之以具体人道主义。今天恢复抽象人道主义准则不是简单的理论确认,它是自由的重要阶段,是人与社会的新发现。说,今天不转向抽象人道主义,那么,人道主义将全部不复存在。(三)认为马克思把暴力看作是帮助新社会降生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的观点,夸大了暴力的作用,又对非暴力斗争的实际意义估计不足,在人类面临核战争危险的今天,这个观点完全过时了。今天,人类面临着自我选择:或者放弃暴力和敌视的伦理学,或者自我死亡。在当今核时代,只有选择非暴力主义,建立彼此信任和合作的伦理学,才是反映了人性要求的、合理的、正确的选择。(四)古谢伊诺夫提出新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就是人的生存权高于一切,认为新伦理学正是以生存权为人的最重要的特权和价值的实践意识为基础的。(五)主张确立与市场经济相一致的道德观。他赞同苏联经济学家Н·П·施苗列夫提出的公式:效益就是道德,最好的道德是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观点。但又加以补充说,市场经济的目标是与伤害人的道德情感的后果相伴而生的,市场经济的选择是比较好的,但还不是理想,必须对市场经济本身采取道德上警觉和批评的态度。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