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科技防病
天津市的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 的方针,80年代以前,在防治畜禽主要传染病方面,采取“春、秋两季重点免疫与平时补针”相结合的方法,并及时组织联查以提高免疫密度。进入90年代,随着畜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规模化畜禽场的兴起,科技水平的普及与提高,畜禽免疫工作达到了常年免疫。大型畜禽场都设有兽医化验室,随时进行抗体监测,根据监测抗体水平情况进行免疫,使免疫工作更科学、更及时。近几年,全市防疫密度都在95%以上,有效地控制了畜禽主要传染病的发生,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1.控制了马传染性贫血病。马传染性贫血病是危害马属牲畜的一种疫病。1976年以前,主要通过血清学化验普检净化的方法,对检出阳性马属牲畜进行扑杀处理,市财政给予一定补偿。从1977年以后,引入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马传贫疫苗,采取抽检与普检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取得了显著成果。1994年国家农业部对天津市此病的防治水平进行了考核,确认达到了控制区标准。这项成果获得了天津市199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2.控制和消灭了马鼻疽病。马鼻疽病是马属动物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1985年前在全市仍有散发。为了控制此病,采取了检疫净化为主的防治措施。每年按规定进行两次点眼,检出阳性畜及时采取隔离饲养,限制地区使役的措施。对检出的开放性鼻疽病畜立即扑杀。由于多年坚持检疫,不断净化,从1986年至今未再发生本病。目前已达到马鼻疽病消灭地区的标准。
3.控制和消灭了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1949年首次检出3头骡子患此病,并有1人感染死亡。1953年是发病最多的一年,此后一直到1981年仍有散发。党和政府对防治此病非常重视,从财力、物力均给予了大力支持。畜牧兽医部门采取了免疫接种和加强疫情报告制度。发现疫点确诊后立即封锁,对死畜采取深埋,对其他家畜进行紧急接种,兽医人员深入疫点亲自组织全面消毒处理。做到迅速、彻底消灭病疫源。从1982年至今全市未再发生过此病。
4.消灭了牛肺疫病。牛肺疫病是一种接触性传染病。1956年首次在武清县检出此病,发病牛5头均死亡。从1969年静海县发生此病后,至今全市未再发生此病。防治牛肺疫病主要采取注射牛肺疫冻干苗,重点放在疫区和疫区周边的地区。1994年经农业部验收,达到消灭区标准。
5.控制了布氏杆菌病。该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50年代首次检出牛、羊布氏杆菌病,直到1985年仍有发生。此后采取严格检疫、净化、扑杀、注苗等措施使其控制。从1986年至今未再发生此病。1992年经农业部、卫生部进行考核,天津市达到了控制区标准。
6.消灭了猪密螺旋体痢疾。该病又称猪血痢病。1979年首次发现此病,开始在疫点暴发,以后逐渐蔓延。从1979—1989年,累计发病猪9 774头,死亡2 943头。为了尽快消灭此病,市畜牧局制定了《关于防止猪血痢病传播蔓延的办法》,市财政局拨专款对扑杀猪只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补贴。从1987年以后,推出药物净化办法,取得明显效果。1989年以后全市未再发生此病。“药物净化办法”通过了专家鉴定,现仍在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