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 淡水捕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 淡水捕捞

(二) 淡水捕捞

1.内河捕捞。内河捕捞主要以江河、湖泊的野生水产品为对象,以青草、鲢鳙、鲤鲫、鳊、虾、蟹等为主。青浦的朱家角、松江的秀野桥和米市渡、金山的朱泾、市区的龙华和十六铺等都曾是淡水捕捞水产品的集散地。70年代开始,捕捞产量不断下降,一是由于水产养殖的发展,水面利用率扩大;二是城乡工业的发展,水污染严重。50年代,年平均捕捞产量约12 000吨,占淡水鱼总产量的52%。至1996年,产量2 594吨,仅占淡水鱼总产量的2%。
河沟捕捞水产品,历来是居地渔民和兼业农民赖此生存的经济来源,历史非常悠久。新中国成立前,有关捕捞记载散见于各种典籍志记之中,反映了自然水产资源的丰富多样,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情况,但生产水平很低。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把渔民组织起来,建立县、乡渔民协会,成立合作社、人民公社等单位的水产专业组织。生产以连家渔船为作业单位,方式仍沿袭历史上的扛、张、攀、撒、抄、丝网和簖、笼、麦钓及扒蚬等,以后又增加了直流电捕。按季节不同和捕捞对象的不同及水域情况,进行不同的生产作业,生产流动性很大,没有基地。内河连家船渔民生产方式单一,收入不稳定,渔民生活比较艰苦。1964年起,政府对连家渔船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渔民上陆定居,并在嘉定城东建第一个渔民新村,全队48户渔民(214人)搬进新房,摆脱了漂泊不定的流动生活。1965年11月,水产部在嘉定县召开12省、市水产领导干部座谈会,推广连家渔船的社会主义改造。翌年2月,中共中央批转水产部党组《关于加速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的报告》,推动全国的连家渔船社会主义改造工作。1978年底,上陆定居7 668户,完成渔民上陆定居工作,渔民生产、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单一的捕捞经济转变为养捕结合的多种经营的集体渔业经济。70年代以后,由于城乡工业的发展,水污染严重。自然水域的不断减少,捕捞产量也不断减少,年产量约2 600吨,占淡水总产量的15%。80年代后,黄浦江的吴泾和苏州河的黄渡以下水域,由于水域污染,鱼虾等水产品绝迹,年均淡水捕捞产量约1 800吨。为了增加产量,加强了河沟水产资源的放流力度,放流以政府投资为主,1991年市郊放流鱼种2 500万尾,夏片8 000万尾,1996年捕捞产量2 594吨, 占淡水总产量的2%。
2.长江渔业。长江渔业历来以著名的凤鲚、刀鲚、前颌间银鱼、安氏白虾和河蟹(中华绒螯蟹)五大鱼汛为主,还有名贵的鲥、、河豚、鲻鱼和鳗苗、蟹苗等,年平均产量在4 000吨左右,1971年产量最高达7 483吨。80年代初以后,由于兴修水利、水污染、过度捕捞等原因,产量下降,1988年银鱼产量仅10吨,与最高的1960年的559吨相差55.8倍。1998年,河蟹实施捕捞许可证制度。1996年,凤鲚、刀鲚、白虾年产约2 000吨。
长江渔业历史非常悠久。新中国成立前,长江渔业以连家渔船为主,渔民以船为家,世代漂泊在江、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泊,生产水平极低,仅能维持一家半饥不饱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渔民组成了生产合作社,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60年五大鱼汛为主的捕捞年产量4 517吨,以10吨以下的小帆船为主。1970年起,逐步改装成机动船。从此,渔汛期间300余艘渔船在崇明岛的南部和长兴岛、横沙岛周围形成长网密布的捕捞景象。1972年开始,鳗苗作为名贵的出口资源加以利用,捕捞量小、面狭,主要产地崇明县,1981—1990年总产6吨,年均600千克。1987年后,我国沿海养鳗业兴起,需求不断增加。1990年,每尾出台价0.50元,非法交易每尾0.8~1.00元。1992年苗价放开,需求刺激价格不断攀升。1996年平均每尾13元左右,产量也由1992年的104.1千克(准运),1993年升至2 776千克,1996年达4 010千克,而且准运量估计为实际产量的70%。
50年代,河蟹年产量125吨。60年代长江两岸兴修水利,沿江堵河建闸,影响产量,二秋龄的亲蟹捕捞量年均79吨,70年代年均41吨,80年代年均47吨,亲蟹资源直接影响蟹苗产量。60年代末,捕捞的蟹苗直接投放到全国28个省市的大水面进行增殖放流。70年代,平均每年捕捞6.5吨供放流。80年代年均3.5吨,其中1980年、1981年两年共32吨。90年代仅数百千克。由于90年代起,全国掀起养蟹热,蟹苗需求大增,但资源已今非昔比,所以苗价每500克从1993年的100元涨到1996年的1.5万~2万元。1996年,蟹苗产量约300千克,而且汛期短、范围小。形成鳗苗捕捞热潮刚结束,蟹苗捕捞热潮又起,造成数万渔(农)民集结长江口水域,进行历时6个月的两苗大围捕。
1982年,市郊有长江渔业大队14个(32个生产队),1796户渔民,3 448个劳动力,共有机动渔船307艘、5 407总吨、8 293千瓦, 全部实现渔船机动化。长江捕捞以降海、溯河洄游性水产品为主, 长江南支以流刺网、抛网作业为主, 主要捕捞凤鲚、刀鲚、河蟹等; 北支以定置张网为主, 主要捕白虾、银鱼和杂鱼等为主, 其余有插、拖网、船挑网、滚钩等, 生产范围不断向外延伸, 较大的船已到佘山、铜沙一带, 网具也不断加大、加长, 有的船捕凤鲚, 流刺网已达60条, 特别80年代以来的鳗苗捕捞季节,船挑网密布长江口水域, 潮间带定置网密密层层, 不仅影响航道安全航行、生产秩序和社会治安, 而且对水产资源的破坏也是非常明显的。60年代年均产量约4000吨,70年代年均产量约5000 吨,80年代年均产量约3 500吨。1996年产量3 700吨, 品种以凤鲚、毛鲚、刀鲚和杂鱼为主, 白虾产量很少, 河蟹、银鱼已无产量可考。

☚ (一) 海洋捕捞   (三) 水产养殖 ☛
0000961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9: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