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库建设
新疆古代即有蓄水塘、坝,供给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坎儿井、蓄水涝坝和遍布农村的引水涝坝,即是原始的蓄水工程。新中国成立前,新疆仅有巴楚县的红古海子水库和乌鲁木齐的红雁池水库。
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始兴建平原水库,一般是利用冲积平原上的沼泽、盐碱洼地,修建灌注式水库,技术简单,无拦洪问题,又多为低土坝,便于发动群众投工投物建设。
1950—1957年,是新疆水库建设初创和起步阶段。共建成水库24座,其中库容1 000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6座,总库容2.2亿立方米,如莎车县一干其水库、米泉县猛进水库、八一水库、沙湾县安集海水库、石河子大泉湾水库等。这一阶段水库工程比较重视前期工作,施工组织较严密,施工质量较好,为以后水库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58—1966年,是水库建设大发展时期。1958年春,新疆水利建设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声势和规模。仅1958年一年就建成水库27座,竣工库容2.14亿立方米,其中中型水库4座。1958—1966年全区共建成水库146座,竣工库容16.9亿立方米,平均每年建成水库16座。这期间建成1 000万立方米库容以上的大中型水库30座,库容14.08亿立方米,其中1亿立方米以上库容的大型水库5座:伽师县西克尔水库、石河子蘑菇湖水库、玛纳斯县跃进水库、阿瓦提县上游水库、巴楚县小海子水库。水库建设虽然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在“全民大办水利”的群众运动中,受“左”的思想影响,推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致使前期工作被削弱,施工中只讲进度,不重视质量,建成的水库存在问题较多,9年中共发生12次溃坝决口事故,造成很大损失。
“文化大革命”期间,新疆水库建设仍在发展。1967—1976年共建成水库163座,竣工库容29.6亿立方米,其中大中型水库39座,1亿立方米以上库容的5座。这期间由于忽视前期工作,不按水库建设工程规律办事,造成了一批半拉子下马工程,如叶城县江卡水库、库车县铜场水库等,造成一些损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疆的水利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1995年底,共建成水库477座,总库容59.6亿立方米。这期间,共建设水库93座,增加库容14.81亿立方米,分别占水库和库容总数的19.5%和24.8%。除继续修建了一些平原水库外,开始建设山区水库。1979年以来,相继建成哈密石城子水库,昌吉三屯河、头屯河水库,克孜尔水库。山区水库的建设,标志着新疆水库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筑坝技术方面,经过探索,采用了心墙坝、面板坝、水力冲填坝等坝型及筑坝方法,筑坝技术发展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