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时期的农村党支部建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各级党委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上来抓,在严格党员教育和管理,加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具有成效的工作。并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1.建设一支觉悟高、能力强、纪律严的党员队伍。(1)建立健全党员教育制度。广东农村普遍建立和健全了“五个一”的党员教育制度:
❶每月一天的党日活动制度;
❷每年一次的党员、干部轮训制度;
❸每半年一次的支部领导成员民主生活会制度;
❹每年一次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从1988年起,广东农村民主评议党员活动已逐步形成制度,每年进行一次。1989—1991年广东农村有3729 699名党员参加了民主评议活动。通过民主评议有66 964名党员被授予“优秀党员”称号,有49 647名党员受到组织处理;
❺每年一次的党建工作检查评比制度。
(2)改进党员教育内容,巩固和完善党员教育阵地。既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基本知识,又组织党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农村党员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和驾驭经济工作的能力。1988年以来,广东各地投资2000多万元兴办了乡镇党校。到1991年底止,全省1 647个乡镇,已有98%建立了党校;全省22 221个管理区已有50%办起了党员活动室,逐步形成了以县委党校为龙头,乡镇党校为主体,管理区党员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党员教育网络。1989—1991年全省乡镇党校定期脱产培训党员2 369 240人。
(3)加强农村党员管理。广东各级党组织按照“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对农村党员的管理。第一,在解决知识分子入党难问题的同时,注意做好在农村生产第一线发展党员的工作。1988年—1991年,全省在农民中发展党员48 460名,在镇、村办企业劳动者中发展党员7 562名。第二,不断调整党组织的设置,适应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党员的分布和活动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在农村中以行政村设置党支部,以自然村设置党小组的形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1984年起,广东各地本着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的原则,对农村党组织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和改进。一是在乡镇和村办企业,以及经济联合体中建立党组织。据1991年底统计,全省在乡镇企业中建立党委1个,建立党总支261个,建立党支部5 884个。二是调整和改革管理区党组织的设置。对党员超过50人,居住比较分散,企业较多的管理区,逐步由设置党支部改为设置党总支,所属自然村和企业分设党支部或党小组。截止1991年底,全省1 647个乡镇中,有1 646个建立了党委,22 221个农村管理区中,建立党总支的有1 684个,建立党支部的有20 520个。三是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中建立党组织。凡集体外出务工和从事各种经营活动的党员,有正式党员3人以上的,都设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第三,采取多种形式发挥农村党员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开展党员联系户文明组活动。在开展党员联系户活动基础上,由党员联系若干农户,互帮互助,实现共同致富。1990年,新会县农村建立党员联系户文明组6 694个,参加文明组活动的党员达8 716个,占党员总数的85%,共联系困难户2025户。通过党员的帮助已有1215户脱贫致富。二是开展党员责任区活动。以党小组为单位,责任到组,分区包干,负责搞好区内的两个文明建设。遂溪县农村建立党员责任区1 383个,93%的农村党员参加了责任区活动。三是开展党员“五组一联”活动。根据党员的年龄、文化水平、身体状况、个人专长和思想素质等,在党支部中建立参谋组、扶贫组、调解组、帮教组、移风易俗组和党员联系户。佛冈县1990年以来,在农村党支部中建立参谋组188人,扶贫组182个,调解组184个,帮教组179个,移风易俗组183个,党员联系户3 000多户。四是开展党员目标管理活动。根据党章和党的中心工作的要求,对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党员提出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由支部定期进行考核和评议。据1991年底统计,广东农村开展党员目标管理活动的党支部已有19 402个,占87%。
2.把党支部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坚强堡垒。
(1)按照坚持改革开放、政绩显著的标准,不断调整和选配好乡镇党委和管理区党支部领导班子。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按照改革开放,政绩显著的标准,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班子进行了五次比较大的调整:第一次是结合撤销公社和大队建制,大队党支部(总支)改设乡党支部(总支);第二次是结合撤销区和大队级的乡的建制,由区党委改设乡镇党委,由大队级的乡党支部(总支)改设行政村党支部(总支);第三次是1986年在整党中全面调整领导班子;第四次是1989年结合行政村改设管理区调整领导班子;第五次是1991年以来结合社教工作调整领导班子。通过多次调整充实,把一大批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开放、具有开拓精神、富有实践经验,有工作实绩的“带头人”,选进乡镇党委和管理区党支部领导班子,逐步改善了班子的年龄、文化和专业结构,强化了党组织在经济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地位。据1991年统计,在全省1646个乡镇党委书记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有1 265人,占77%,高中文化以上的有1 455人,占87%;在全省22 221个管理区党支部书记中,年龄在45岁以下的有11 851人,占54%,初中文化以上的有15 914人,占72%。
(2)认真整顿农村后进党支部。1986年下半年,在农村整党中,各地对3 000多个组织涣散、软弱无力的乡镇党支部进行了整顿。经整顿,落后支部的面貌有了明显的改观。肇庆地区按照“治乱变好,治软变强,治穷变富”的要求,整顿了388个落后的乡级党支部,整党结束后,落后支部的转化率达91.1%。1989年,各地按照广东省委的要求,以县为单位,统一部署,统一领导,组织7 600多名干部深入农村,对全省1 688个农村后进党支部进行了整顿。根据后进支部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认真帮助。在思想整顿的基础上进行组织调整。全省在整顿中共调整支部领导班子成员2 025人,占进行整顿的支部领导班子成员的29%,其中调整支部书记597人,占后进支部总数35%。1991年下半年,各地又结合在农村开展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活动,分期分批地整顿后进党支部。在第一批开展社教的681个乡镇中,共整顿后进支部690个,经过整顿进步比较明显的有466个,占68%,还有一批原来处于瘫痪状态的党支部健全了领导班子,恢复了活力。
(3)切实加强农村后备干部的培养。针对一部分农村党支部领导班子素质不高和后继乏人的问题,各地从1985年起逐步加强了挑选和培养后备干部的工作。据1991年底统计,湛江市各管理区都配备了3—5名后备干部。全市1 577个农村管理区党支部共配备后备干部4 769名;肇庆市也建立了一支有5 603人的后备干部队伍,其中有1 044人已被选拔到管理区党支部领导班子中来。
(4)建立健全党支委任期目标责任制。到1991年底,广东农村已有1. 9万多个管理区党支部(总支)建立了这一制度,占农村党支部(总支)总数的89%。责任目标由每一届的支部领导班子提出,党员大会讨论,报乡镇党委审核,向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党支委任期目标责任制的推行,增强了农村党支部领导成员“为官一任,致富一方”的政治责任感。
(5)采取“下要保底,水涨船高”和“三个一点”(县出一点、乡镇出一点,管理区自筹一点)的办法解决农村管理区干部的报酬问题。据抽样调查,全省管理区党支委的月补贴报酬在70元以上的管理区达85%。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管理区干部的年报酬已达万元。此外,广东还在95%的农村管理区实行了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干部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