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倒春寒灾害
倒春寒,又称“返春”。贵州气象部门把3月下旬至4月下旬,出现连续3天或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10℃的天气,称为一次“倒春寒”天气。
贵州省倒春寒天气的分布,自省的西北部地区向东北、东和东南部地区逐渐减少。年平均倒春寒天气次数,以大方、威宁为最多,达2次;黔西—安顺—晴隆以西地区,超过1次;省的南部、黔东北和赤水河谷少于0.5次;省内其余地区介于0.5—1.0次之间。
贵州省倒春寒天气多出现在3月下旬,少数出现在4月上旬,4月中旬以后明显减少。据省内42个观测站3月下旬至4月下旬各旬观测资料,倒春寒日数占总日数的百分率分别为64. 0%、28. 2%、6. 6%和1. 2%。4月中旬的倒春寒天气主要分布于湄潭—贵阳—晴隆一线以西地区,次为雷公山周围地区和黎平县,省内其余地区机率极小。4月下旬的倒春寒天气分布于开阳、丹寨、大方、毕节、水城和威宁等县。
贵州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倒春寒天气发生,一般持续3—6天,最长时持续在10天以上。从全省范围看,1951—1980年的30年中,1954、1955、1972、1976年4年倒春寒天气较重,而1958、1963和1966年较轻。80年代以来,倒春寒天气出现次数明显增多,如贵阳市1981—1990年出现的倒春寒天气次数占近40年的31%。
倒春寒天气是贵州春季主要灾害性天气。因前春暖和,小麦提早拔节抽穗,一些早春作物和蔬菜幼苗也破土而出,处于生长阶段。这时气温骤然降到作物生长期临界温度以下,就会冻坏或冻死。春季正是贵州省水稻播种、育秧季节,如果出现倒春寒天气,播下去的种子不能正常地发芽生长,甚至造成大面积的烂秧。一旦发生烂秧,不但浪费种子、肥料,而且不能适时移栽,就会打乱全年的生产布局,对水稻生产危害很大。
怎样抗御倒春寒天气,贵州的经验是选择耐寒力强的品种;抓住冷尾暖头时机适时早播,让作物出苗的时间避开冻害的危险期;注意提高科学种田水平,精耕细作,多施磷、钾肥料,提高作物的耐寒能力;采取熏烟、灌水、覆盖等办法,提高地温,来减轻倒春寒天气的危害。在防止水稻烂秧上,主要是大力推广湿润育秧、薄膜育秧、温室育秧和两段育秧等育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