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二)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1. 兽医防疫机构、队伍。1950年,福建省农林厅内设畜牧科,畜牧、兽医两股,并成立福建省兽医防治队。负责畜牧生产、兽医防疫,扑灭了牛气肿和人畜共患的血吸虫病等。1961年,福建省农业厅成立畜牧局,设畜牧科、兽医科, 9地(市)设立畜牧兽医站(7—9人), 74个县 (市、区) 全部设有相应机构 (5—8人);组建福建省畜牧兽医研究所。1963年,福鼎、浦城、邵武、长汀和诏安五县设立家畜检疫站,36个县建立畜禽检疫站(8—10人), 乡 (镇)配有兽医技术干部, 初步形成兽医防疫检疫工作体系。“文化大革命”期间,兽医防疫机构被削弱或撤销,工作处于瘫痪状态。70年代初,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1971年,在福州和厦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进出口检疫所。1975年,福建省农业局成立畜牧防疫检疫站。1978年后,兽医防疫工作得到加强。1995年,全省有省防检站1个、边检站6个,地(市)防检站9个,县级防检站74个,乡、镇兽医站947个,从事畜牧兽医人员7550人。其中,省级52人,地县级130人,乡、镇6195人(包括集体人员4000人)。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73人 (包括研究员和教授级4人), 占总人数的1.17%; 中级职称777人, 占12.54%; 助师650人,技术员695人。
2.防治措施及其效果。新中国成立初期,除牛瘟外,各种疫病流行相当严重。为有效防治畜禽疫病,实行“以防为主”的方针。50年代,集中力量扑灭耕牛烈性传染病,对危害严重的猪疫病实行免费注射疫苗,基本消灭了牛气肿疽, 初步控制牛炭疽和猪瘟、猪肺疫、猪丹毒、仔猪副伤寒等疫病。60年代,制定有关防治规程和技术措施,以消灭血吸虫病和猪瘟为重点,进行布氏杆菌病、炭疽病、牛出败以及猪禽疫病的全面防治。1975年,基本实现消灭血吸虫病。1979年,全省有60%的县达到基本消灭猪瘟的验收标准,其他疫病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1978年后,根据国务院批转的《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省政府颁布了《福建省家畜家禽防疫实施办法》、《福建省兽医卫生监督员、检疫员管理暂行规定》,坚持以防治“两瘟三病”(猪瘟、鸡瘟、口蹄疫、布氏杆菌病、狂犬病)为重点,全面开展免疫注射(预防注射的疫病有26种),多形式、高密度、高质量注射疫苗,控制畜禽疫病流行,减少死亡,保证畜禽健康发展。猪、禽死亡率由80年代的7%和25%降至3%和13%。全省畜禽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3. 兽药生产、经营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迅速发展,兽药需求量急剧上升,兽药生产得到较快发展。1995年,全省有兽药厂50家,生产包括中草药制剂、合成抗生素、驱虫药、常用治疗药、饲料添加剂、生物制品等兽药品种450多个, 兽药经营企业1400多家。1987年, 国务院颁布《兽药管理条例》后,农业部也制定并发布一系列兽药配套法规,全省各级农牧部门依法管理兽药, 使兽药监督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1993—1995年,检查处理兽药违法案件300多起, 保障了养殖业健康发展。

☚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 ☛

(二)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二)兽医防疫体系建设

广东气候高温高湿,病原微生物容易繁殖扩散;毗邻港澳,禽畜进出口频繁,疫源繁杂。80年代大量引进外国新品种和工厂化生产的技术设备,使防治畜禽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1. 建立健全兽医防疫机构和队伍。广东兽医防疫检疫机构创建于50年代初,当时的省农林厅组建家畜保育所和细菌诊断室,各专区设立兽医防疫队,部分县、区成立畜牧技术推广站,负责畜牧和兽医防疫检疫工作,消灭了严重威胁生产的牛瘟、牛气肿、牛炭疽病。1956年县、社(区)组织中兽医建立畜牧兽医站,有8 200人,负责推广技术,猪禽阉割、疫病防治。随后普遍设立牲畜检疫员,深入农贸市场开展检疫。1959年省恢复兽医诊断室,并建立兽医交通检疫站10个,县兽医检疫站13个,专区成立兽医细菌诊断室14个。1960年省成立广州市动植物检疫所,深圳、江门、汕头、肇庆、湛江、拱北成立分所。全省1 772个人民公社,设立畜牧兽医站的1 600个,初步形成了一个防疫检疫的工作体系。在专项疫病防治方面,1956年成立“广东省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疫区成立“血防办公室”或“血防站”,开展人畜共患的血吸虫防治工作。
60年代初,经济困难时期兽医防检机构被削弱,公社畜牧兽医站仅存800个,减少一半,大队防治员80%被撤散。“文革”时期,省、市、县各级畜牧兽医机构被撤消,兽医工作处于瘫痪状态。1972年恢复省、地(市)兽医诊断室,充实了7个口岸动植物检疫所。改革开放后,先后恢复省牲畜防疫指挥部和7个交通兽医检疫站,并在通往福建、江西、湖南、广西的省境公路线建立25个临时交通兽医检疫站。县、乡镇畜牧兽医站发展到1 732个,人员16 000人。80年代初,省对基层畜牧兽医站进行了全面整顿,解决了5 000名兽医人员的口粮供应。并对站的经营体制进行了改革,从单一的防疫改为“防”(防疫注射)、治(治疗病畜)、养(养畜、禽)、繁(人工授精)、工(饲料加工)、销(兽药及种苗、饲料)、包(技术承包)的七字方针,综合办站。1991年又把乡镇畜牧兽医站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单位,进行定性、定编、定员工作,对稳定兽医防疫队伍,提高人员素质起了重要作用。至1992年全省有省防检站1个,交检站13个、市防检站20个,县防检站110个,乡镇兽医站1 637个,职工总数13 533人,其中兽医师63人,助理兽医师1 612人,技术员2 838人;80%的乡镇站经济上有盈余。广东各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发展到60个,兽医检疫员660名。成为一支与畜牧业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兽医防疫队伍。
2.防疫措施与重大成果。广东针对各个时期畜禽疫病流行情况,突出重点,贯彻“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措施,开展畜禽疫病防治工作。50年代初,为消灭长期为害生产的恶性传染病——牛瘟,采取逐乡、逐村、逐点注射,三年消灭疫情,以后十多年再未发生过。1956—1965年防疫注射的重点是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牛出败、炭疽、气肿疽、鸡新城疫和血吸虫病,一律免费注射。基本消灭牛气肿疽,初步控制猪瘟、猪丹毒、猪肺疫和牛炭疽。70年代推广“三联苗”,猪的三大传染病才基本控制流行。改革开放后,坚持以防治“两瘟三病”(猪瘟、鸡瘟、口蹄疫、布鲁氏杆菌、狂犬病)为重点,全面开展免疫注射,采用多形式、高密度、高质量注射疫苗。一般春秋两季全面注射,日常查漏补注,或者采用“2065”程序法进行免疫。针对常发区、城市郊区、交通沿线、畜牧场点,做到头头注射,一头不漏,严格把关。对某些饲养场所,实行免疫跟踪,即按照监检(查免疫抗体)结果进行注射,取得显著防疫成果。1992年全省注射瘟疫苗的注射密度达121.6%,注射鸡新城疫苗的注射密度85%以上,注射狂犬病疫苗30.87万头。布氏杆菌防疫是对种畜严格检疫,淘汰阳性畜,对同群阴性畜口服疫苗。以上这些防疫措施,对控制畜禽疫病流行,减少死亡,保证畜群健康,起了重要作用,生猪死亡率从1978年的2. 35%下降到1992年的0.65%。同时十分注意畜产品市场和进出口的检疫工作,1992年全省共检疫活畜禽2. 106亿头(只),肉制品182.26万吨。对检出的疫畜和染疫的畜产品,都按国家规定及时作出处理。此外,在全省范围内大力推行生猪保险,耕牛保健制度,每头猪保险费2元,牛5元。由基层畜牧兽医站包防疫、包医疗药物、包死亡赔偿,同时包阉割,包配种等。
广东在研制兽医生物制品、化学药品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一是鸭瘟疫苗、小鹅瘟疫苗及深层斜转培养法、增量法的研制与应用,填补了国内空白; 二是通过医病实践和长期监测,发现兔瘟、猪痢疾、猪付红细胞体病、牛流行热等30多种新的禽畜疫病,为建立较完善的兽医制品生产和防疫体系,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发掘了一批中兽医诊疗秘方和医疗经验,收集了800种中草药,14万条验方; 出版了一批中兽医专著;四是1985年消灭了长期为害人畜健康的血吸虫病,成为我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的省; 五是人畜共患的狂犬病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遍及全省,缩小到1992年的10个县范围; 六是家畜电针麻研究成功,应用手术30多种,成功率95%,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的好评。
3. 兽药生产与药政管理。1978年以前,广东仅有几家兽药厂,生产的兽药品种只有10多种,年产值仅有数百万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畜牧生产的迅速发展,兽药需求量急剧上升,刺激兽药行业的发展。到1992年全省兽药厂发展到99家,能生产各种剂型的兽药品种377个,包括中草药制剂、合成抗生素、驱虫药、常用治疗药、饲料添加剂、生物制品等七大类,年产值达4亿多元。广东兽药行业的特点是制剂厂多,原料厂少(仅4家),造成药原材料和半成品紧缺,许多要靠进口或省外供应。为此,省内有些厂家根据兽药市场的需求,积极开拓原料药生产,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如华南兽药厂,除生产制剂外,还生产抗球虫病的原料药,年产80吨氯羟吡啶,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生产红霉素的原料药硫氨酸红霉素,从而改变了这两种原料药过去依赖进口的局面。有的兽药厂因地制宜,以生产原料药为主,如连南县的京南兽药厂生产的二甲硝咪唑、尼卡巴嗪、痢菌净、敌菌净等原料药,销路十分好。有些兽药厂还广泛应用中草药资源,开发新兽药,如高州兽药厂生产的复方禽菌灵,怀集翼龙兽药厂生产的鸡胃灵,阳春仙鹤中兽药厂生产的禽健宝等,这些兽药对家禽因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引起的消化道疾病,有很高的疗效。还有兽药厂利用原料药通过改变剂型,开发兽药新产品,以适应密集型畜禽饲养业的需要,比如把片剂原料改为生产散剂,或者改成生产水剂,放入饲料中或饮水中,任其自由食饮,达到防疫治疗效果。这类产品有强力霉素预混剂,盐酸四环素水溶性粉剂,盐酸土霉素水溶剂、氟呱酸水溶性粉剂以及维生素A、D、E水溶液等。华南兽药厂研制出具有镇静,降血压功效的“抗应激 一号”,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兽药行业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加强兽医法规建设,对生产、经营、使用及进出口药物进行管理。广东于1984年成立广东省兽药监察所,省畜牧局兽医处设药政组(科),负责全省的药政管理。省发出《关于审批兽医药厂营业执照的通知》,并对当时全省88间兽药厂进行了整顿,合格厂34间,产品合格率62%,还高出全国合格率12%。1985年国家颁布了《兽药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兽医药政法规,省政府根据国家的有关法规相应制定出执行规定和办法。使药政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 (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 ☛
0001209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7: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