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苏联农业集体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苏联农业集体化agricultural collectivi-zation in U.S.S.R.

苏联将小农经济改造为大型集体农业经济的过程。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一种方式。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是在列宁、斯大林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即着手改造小农经济。列宁认为,即使在无产阶级专政和实行土地国有化的条件下,小农经济也是没有前途的。小农经济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半自然经济,生产率很低, 而社会主义农业大生产,比小农经济有着无庸置疑的优越性, 将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大生产,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 列宁指出,彻底改造小农,改造他们的整个心理习惯,需要很长的时间。列宁认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 只有在一定阶级的财政支持下才会产生,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事业要得到发展和巩固,必须靠经济、财政、银行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列宁赋予文化教育以特殊的地位, 认为没有整个农村的文化革命, 要完全实现改造小农的任务是不可能的。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基础上,即不可能建立在巨大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工业和分散的、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并存的基础上; 同时,由于小农经济商品率很低,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粮食和工业原料的供应日趋紧张, 而只有通过农业集体化的方式, 将小农经济改造为大型的集体经济, 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从而满足整个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斯大林认为, 富农是苏联最后一个最残酷、最反动的剥削阶级,因之必须为消灭富农阶级创造物质条件。并提出, 一旦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商品谷物超过富农时, 即可取而代之, 彻底消灭富农阶级。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是在土地国有化的条件下进行的。十月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 即颁布了《土地法令》,宣布对所有土地实行国有化, 农民获得了原属地主、资产阶级、皇室、寺院、教堂的1.6亿公顷土地,免除了农民积欠地主的14亿卢布的债务。这对争取农民、教育农民和加强工农联盟, 特别是对农业集体化,都有着积极的影响。最早的一批集体农庄, 大多数是直接在没收地主和其他庄园的土地上建立的。
机器拖拉机站, 是体现政治领导, 并从技术上武装和改造农业的基地。它不仅拥有一定数量的机器设备,而且配备了各种专门的技术人才和政治工作干部,进行了多方面工作, 对建立和巩固集体农庄制度, 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苏联为了推进农业集体化, 先后从城市和工业中心抽调了2.5万名人员到农村去开展工作,其中许多人成为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骨干和集体农庄的领导者。
1929年开展“全盘集体化”运动, 将原来的限制富农分子的政策, 改为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据1927年统计, 全国共有富农110万户, 占当时农户总数的4~5%。运动中先后共逮捕和流放了几十万富农分子,从而在苏联消灭了一个人数最多的最后一个剥削阶级。
1930年1月5日, 颁布了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关于集体化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措施》的决议, 规定在谷物产区, 应于1930年秋至1932年春, 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
苏联农业集体化曾推行过三种形式:❶农业公社。其主要特点是: 生产资料全部公有化, 取消了社员家庭副业, 实行生产集体化, 在公社内部实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多数公社都办有公共食堂。
❷农业劳动组合(即集体农庄)。其主要特点是: 对主要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化。集体农庄庄员可永久使用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 可拥有小农具, 可饲养一定数量的奶牛、小家畜以及各种家禽, 等等。集体农庄庄员必须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并按劳动日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
❸共耕社。其主要特点是:在耕种土地和收获庄稼时;社员共同劳动,共同使用生产资料和工具。土地以外的生产资料仍为私有制,生产的产品归各社员所有。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 上述三种形式的比例曾发生过重大的变化。十月革命最初期的1918年,农业公社几乎是集体农庄的唯一形式。全盘集体化前夕的1928~1929年,共耕社占60%左右。1930年1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通过决议, 规定将农业劳动组合作为集体农庄运动的主要形式。从此, 其他两种形式被逐渐淘汰。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道路相当曲折。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1918~1920年),虽然主张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农庄, 但实践中是农业公社占主导地位。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后, 在农村主要是发展流通领域的合作。到1929年, 全国农村流通领域共有各种合作社10万多个, 55%的贫农和中农参加; 同年,全国虽有5.7万个集体农庄, 但是, 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 仅占农户总数的3.9%。1929年年底开始了“全盘集体化”运动, 到1932年苏联共有21万多个集体农庄, 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共1 490万户,占农户总数的61.5%,集体化的播种面积达77.7%,已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表1)。

表1 苏联农业集体化进程

年份集体农庄数目
(万个)
加入集体农
庄的农户数
(万户)
集 体 化
占农户总数
%
占播种面积
%
1918
1921
1925
0.16
1.60
2.19
1.64
22.79
29.35
0.1
0.9
1.2


1929
1932
1937
1940
5.70
21.11
24.37
23.70
100
1 490
1 850
1 870.4
3.9
61.5
93.0
96.9
4.9
77.7
99.1
99.9

在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初期,由于操之过急,加上政策界限不明确, 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不良影响, 特别是对畜牧业造成很大损失(表2)。

表2 苏联1916~1940年主要牲畜头数


单位: 万头

年 份绵 羊
总头数其中奶牛
1916
1928
1932
1937
1940
5 170
6 010
3 830
4 750
4 780
2 490
2 930
2 230
2 090
2 280
8 250
9 730
4 380
4 660
6 660
3 420
3 210
2 170
1 590
1 770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1940年,苏联的牲畜头数和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均未达到沙皇时的最高水平,因而按人口平均的主要食品的消费量,也低于沙皇时的最高水平。
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中央和地方曾公布过不少章程、条例。农业集体化完成后, 1935年公布的《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实行了三十多年;现行的《集体农庄示范章程》是1969年公布实施的。根据《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的规定,“生产工作队”是集体农庄劳动组织的基本形式。这种形式一直沿用了几十年。《农业劳动组合示范章程》还规定,将“劳动日”作为计算劳动报酬的基本尺度。这种计酬尺度也沿用了几十年。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集体农庄普遍推行“有保障的劳动报酬制”。从1983年开始,苏联大力推行“集体承包制”。在1986年2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的文件中提出,“将在生产队、生产组和家庭这一级推广承包和合同制”。随着在农业中全面推行“承包和合同制”,集体农庄的劳动报酬制度,也相应发生变化。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对集体农庄庄员普遍实行养老金制。按规定, 凡男庄员年满60岁、工龄25年者和女庄员年满55岁、工龄20年者,均可领取养老金。养老金的数额统一按退休前十年中,任何连续五年的工资计算,其最高额为每月120卢布,最低额为每月40卢布。集体农庄每年将其总收入的5~6%,上缴国库,作为集中的优抚金,然后由国家通过区“社会保障处”统一向退休庄员发放养老金,不足部分由国家预算拨款。
苏联农业集体化完成后,在农业中形成了两种形式的公有制: 以国营农场和其他国营农业企业为主的全民所有制;以集体农庄为主的集体所有制。50年代之前,在农业生产中,集体农庄占主导地位,90%以上的耕地归集体农庄使用,90%以上的谷物和棉花是集体农庄生产的,绝大部分商品农产品,也是由集体农庄提供的;国营农场占的比重很小 50年代之后,苏联理论界普遍认为,全民所有制是公有制的高级形式,而集体所有制则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应把集体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在公有化水平愈高愈优越的思想指导下,加上其他一些原因,苏联曾将大批集体农庄改组为国营农场。1983年,全苏计有集体农庄2.6万个,国营农场2.2万多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所占用的土地和所生产的农产品,约各占一半。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集体农庄曾进行过多次合并,其规模不断扩大(表3)。
表3 苏联1940~1983年集体农庄平均规模

年份 项目19401950196019701983
庄员户数
农业用地(公顷)
播种面积(公顷)
81
1 429
492
165
3 061
967
391
6 600
2 700
435
6 100
3 000
484
6 500
3 500
拖拉机(自然台)142943
公有牲畜(头数)     
其中: 牛

85
35
177
224
98
546
826
625
1 654
1 258
891
1 633
1 889
1 124
1 716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模式的影响很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相继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大多以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为借鉴,进行农业合作化。60年代以来, 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本身的实践,先后实行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一系列改革,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合作化的经验和理论。

苏联农业集体化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 се-лъского хозяйства в СССР

苏联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小农经济联合为集体经济的过程。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中心任务之一。十月革命前,俄国共有2000多万个农户。除了地主和富农拥有极少的现代农机具之外,大量使用原始木犁或铁犁等简单农具。革命胜利后开始建立集体经济,大体经历两个发展阶段。1917~1929年上半年是试验和初步发展阶段。苏维埃政权实行了土地国有化,鼓励农民发展各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到1929年中,共有集体经济5.7万个,其中共耕社占60.2%,劳动组合占33.6%,公社占6.2%,总共联合100.8万农户,占农户总数的3.9%。从1929年下半年起进入全盘集体化阶段。自从1926年实行工业化以来,国家对粮食的需要量迅速增加。可是1927年底和1928年底接连发生两次粮食收购危机,收购量减少1/3左右,这对工业化是一个严重威胁。苏联共产党和政府一方面采取应急措施,强制农民出售余粮,另一方面决定加快发展国营农场和集体化步伐,增加拖拉机等现代农机具供应。于是自上而下地掀起了全盘集体化运动,整村、整乡,乃至整州的农民加入集体经济。1930年又决定产粮区在2年~3年内,其他地区在3年~4年内基本实现集体化,并将劳动组合定为基本形式,实行消灭富农阶级政策。于是强迫命令、违法乱纪现象到处可见。农民不满,再加上富农的煽动破坏,农民大量屠宰牲畜。1931年政府虽然采取一些措施制止强迫命令和违法乱纪行为,但集体化的速度并没有减慢。到1934年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1937年全部完成。全国建立起集体农庄24.4万个,参加的农户达1850万户,占农户的93%,占播种面积的99.1%。此外还建立了5818个国营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和3992个国营农场。农业中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劳动组合式的集体农庄制度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农业的主体。集体化的实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商品率,为工业化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保证了国家工业化的实现。但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力特别是畜牧业遭到严重破坏。1933年牲畜头数比1928年减少1/2左右,其中作为役畜的马还减少50.4%。以后,由于对农业实行高征购和低价格政策,以及集体农庄制度本身存在种种缺点和弊病,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牲畜头数直到50年代中期方恢复到1928年水平。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