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造林绿化
1.防护林。按照因害设防的原则,山区以营造水源林及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平原风沙区营造林带和农田林网。到1995年防护林面积达22.9万多公顷,占总造林面积的49.4%。
(1)水源保护林。北京地区海拔800米以上的中高山区占总面积的28%。这些地区是河流的发源地,也是郊区86座大、中、小型水库上游的水源涵养林区。这些地区分布有天然次生林和灌木林,土壤条件较好。1959年在门头沟区大南山一带首次营造落叶松30余万株,取得成功,16年生落叶松平均高11米、胸径10厘米。从1976—1980年,在6个县区56个乡和6个国有林场营造落叶松1.2万公顷,起到涵养水源兼用材的作用。
在水源保护林建设中,以密云水库和怀柔水库为重点,涉及密云、怀柔、昌平、延庆4个县,两库上游在北京境内的流域面积为624平方公里。1959—1960年初,市县组织建库民工在密云水库周围造林7334公顷,栽苗2200万株,播种1334公顷。1981年该地区列为国家“三北”防护林重点工程。1987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审议了关于营造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的议案,对密云水库周围地区5.3万公顷宜林荒山,要求6~8年完成绿化任务。1991年,编制了《北京密云、怀柔水库上游水源林保护建设总体规划》,并逐步推行工程造林和综合治理。到1995年共营造25.2万公顷,其中经济林4.6万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58%。经测定,近15年来密云水库流沙含量减少60%,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农田林网。新中国成立前,京郊农民在风沙区采用压条、扦插造林,但零散面小,对抵御风沙作用不大,农民难以生计。新中国成立初,在大兴县境内的永定河畔开始营造农田防护林,发动全县人民在122个村庄近1万公顷土地上营造了主、副林带1226公里。1954—1957年在潮白河流域的通县、顺义县以及温榆河等10个村庄营造农田林网。当时由于机械地照搬国外营造林网的模式,效果不大。通过实践,逐步摸索一套以宽林带、小网格营造林网的经验。顺义县北河村,1955年秋,经过全面规划在395公顷土地上,以渠、路为基础,营造17条主、副林带,并在网格内打井、修渠。10年后对环境保护、粮食增产起到很好的作用,1976年粮食公顷产5 775公斤,为1955年的6倍。1969年第一次全国平原绿化会议后,京郊平原造林有了较大发展。大兴县礼贤公社自1970年制定出渠、路、沟、田等综合治理规划,5年内完成全社72条渠、路、沟两侧和农田林网共植树202万株,栽植紫穗槐40万株,使0.4万公顷耕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之后,在郊区推广了这些单位的经验及基本做法。
1990年春,市林业局与大兴县林业局在该县北藏村、芦城、定福庄等5个乡建立沙荒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做到统一规划,林、网、沟、路、井、渠、电一次配套成型。在示范点马房村以林为先导;农、林、牧、果相结合采用宽林带,小网格的布局营造防护林,在风口处营造20公顷防风固沙片林和8条农田防风林,林网划出9块方田,新植果园30公顷,营造环村林带1613米,村内街道绿化3950米和3个绿化景点,村东建起百亩开放型的片林,打井7眼,安装管道43.3公顷,网格内种植农作物、豆类、西瓜、牧草等。全村共计治理沙荒123公顷,每户增加土地面积0.8公顷,其中每户增加果园0.15公顷。据统计,几年来户均增收2千余元,出圃苗木4.8万株,创收4万元,培训果树技术员60余名,并带动周围乡村的治沙工作,起到示范推动的作用。
为了制定林网的标准,1982年市政府转批了市林业局关于京郊平原绿化标准的意见,提出对林带间距分别为:菜田和水稻区400~600米;大田区300~400米;风沙危害区200~300米。自1985年以来,郊区在开展平原绿化达标活动中,平原、半平原区县普遍提高绿化标准,农田林网完好率达到80%左右,基本实现林网化的农田28万公顷,占农田总面积的86%。
(3)河渠两侧造林。北京境内有五大水系,大小河流60余条,在兴修水利中又修建了一批大型渠道。其中京密引水渠是60年代绿化的重点工程,从密云水库引水贯穿5个区县,全长102公里。1963年在修建水渠的同时营造护堤林,组织大规模施工,采用大规格苗,在渠道两侧各植10~14行,共栽植杨、柳、槐以及松柏树100余万株,效果显著,林木成荫,形成一条连绵的“绿色长廊”。进入80年代以来,市水利局与市林业局配合,对通惠河、北运河、小清河、凉水河、运潮河等主要河渠绿化1 027公里,栽植树木183.6万株,基本实现绿化。其中运潮河绿化为“八五”期间重点工程之一,涉及4个乡,全长26.5公里,按照以绿为主、乔灌结合、体现野趣的原则,从1993年开始施工,绿化造林面积175公顷,绿化带宽60~70米,栽植各种树木及花灌木11.6万株,保存率达96%,整个走廊景观已基本形成。
(4)五大风沙危害区的治理。北京平原由于受历史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形成以康庄地区、南口地区、永定河沿岸、潮白河沿岸及大沙河两岸等5个风沙危害区,涉及9个区县的56个乡镇,总面积为16.1万公顷。60年代初分别设立潮白河林场和永定河林场,治理效果显著。1980年市政府把五大风沙区作为全市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的重点,同年分别成立康庄地区和南口地区绿化指挥部。经过努力和治理,5大风沙区共造林3.75万公顷,其中片林1.09万公顷,果园1.3万公顷,87.2%的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91.8%的村镇达到了规定的绿化标准。这些地区林木覆盖率由1980年的12.6%提高到23.3%,风沙区面貌有很大改观。其中:
永定河风沙区。包括丰台、房山、大兴3个区县24个乡镇,总面积7.8万公顷。以营造沿岸防风林、农田林网、固沙片林和果树经济林为重点,现有林面积达到2万公顷,林木覆盖率由1980年的14.7%,提高到25.1%。
1983—1985年,由市林工商公司和大兴县林业局协作,以用材林与防护林相结合,在该县永定河流域的8个乡、52个村的沙荒地营造了杨树速生丰产林800公顷,实行集约经营,计划10年内每公顷生产木材150立方米。据1989年调查,造林保存率达94%以上,高出一般造林20%,林木生长量比粗放造林高出2~3倍。农民在林内间作瓜、豆类等,累计间作面积达1000公顷,纯收入120万元,间伐木材收入13万元。
潮白河风沙区。包括通县和顺义县的12乡镇和市潮白河林场、顺义县引河林场,总面积3.7万公顷。1980年在60年代潮白河林场营造防护林的基础上,又在近风耕地上营造了农田林网,绿化村庄和栽植大面积果园及片林。到1995年全沙区有林面积0.75万公顷,林木覆盖率由1980年的13.6%提高到20.9%。在早期成林的潮白河林场,有的已开辟高尔夫球场和绿色度假村,以供游人娱乐和休憩。
康庄风沙区。位于延庆县官厅水库东岸,为海坨山前冲洪积扇形成的石砾滩地,总面积为1.08万公顷。其中耕地0.5万公顷。1982年造林520公顷,营造主、副林带164条,建成54个小网格,共植树120万株,栽植果树84公顷和片林34公顷,此后,延庆县政府连年发动全民义务植树,栽植刺槐、桑树、侧柏、火炬树和部分牧草。到1995年有林面积发展到2466公顷,林木覆盖率由1980年的7.6%提高到23.3%。
南口风沙区。系温榆河上游各支流冲积而成的石砾滩地。包括3个乡镇和南口农场,总面积为8267公顷,其中耕地1 600公顷。1958年南口农场开始治理。有林面积已达800公顷,在网格内挖石取沙、填土发展果园533公顷,已成为北京主要果品生产基地之一。1980年昌平县在总结南口治沙经验的基础上,对沙区进行规划和治理,累计造林165万株,固沙片林108片,面积达733公顷,营造防风林带78条,长度33公里,现有林已发展到3 667公顷,林木覆盖率提高到44.2%。其中南口西河滩绿化66.7公顷,共换土20万立方米,栽植各种树木10万株,现已开辟为森林公园。
大沙河风沙区。位于密云、怀柔两县交界处,与潮白河风沙区相接。大沙河河床多年筛沙取石,地形破碎,造林条件困难。1982年始两县组织力量开始造林,市财政拨专项经费进行重点治理,全区有林面积达2466公顷。
(5)飞播造林。北京山区占全市总面积的62%,有的属于深山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因而把飞播造林作为山地造林一项措施。60年代初京郊开始飞播造林试验。1960年7月在密云水库周围和怀柔喇叭沟门地区,进行侧柏、桦木等飞播1 467公顷。1961年雨季在密云、怀柔之间的青石岭地区播种侧柏、桦树、臭椿等2 133公顷。由于树种选择不当、干旱和缺乏管理等原因,很少成功。1981年学习外地经验和结合本市具体情况,在门头沟区、密云县、延庆县等5个播区飞播油松造林3 333公顷,经当年调查,平均每公顷有苗9 450株,初步取得成功。自1981—1995年郊区飞播作业的播区共232个,分布6个山区县87个乡,播区总面积达14万公顷,其中宜播面积为10.4万公顷,总成效面积为3.3万公顷,占宜播面积的32%,达到林业部规定的良级标准。在232个播区中,飞播造林成效等级为:优103个,占44.4%; 良33个, 占14.22%; 合格28个, 占10.07%;未合格68个,占29.31%。通过重点调查,延庆县柏木井播区,1982年播区总面积为1 080公顷,宜播面积973公顷,总成效面积为533公顷,占宜播面积的55%。10年生油松平均高2~3米,平均胸径3厘米,每公顷平均2 340株,生长良好。其主要经验是:
❶选择中高山、阴坡或半阴坡,植被盖度0.3~0.7或灌木应在0.5以下的地区。
❷油松发芽适宜日平均气温20~26℃,播后一个月降水量达80毫米左右。飞播期在6月10日—7月15日为宜。
❸采用药剂拌种,减少鸟兽为害。
❹对不易飞播的零散地或小块空隙地,采用人工撒播或点播相结合,效果较好。
❺播后严格封山,加强苗期管理。
2.风景林。
(1)前山脸地区的绿化。北京郊区的前山脸是指的从房山区张坊至平谷县金海湖一线半月形浅山丘陵地带,分别属太行山系和燕山山系,绵延230公里,总面积5.8万公顷。境内分布有周口店猿人遗址、潭柘寺、香山、十三陵、八达岭长城等名胜古迹,是北京重要的风景游览区。以往这些地区植被破坏严重,造林条件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在这一地区先后建立14个国营林场,实行专群结合,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早在50年代初成立了西山林场,3年期间完成造林0.47万公顷,起到示范样板作用,继而十三陵、八达岭等林场开始绿化。在绿化造林的过程中,一些林场先后引种华山松、樟子松、白皮松、火炬树、沙地柏等十几个树种,使树种达到多样化。并采用针阔混交和乔灌混交造林,基本改变前山脸的面貌,呈现四季常青的景色。在绿化的基础上,这些地区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如西山建立首都绿色文化碑林,十三陵地区开辟蟒山森林公园以供游人观赏。
为增加前山脸风景区的绿化盖度,从1991年开始,对立地条件极差的“硬骨头”地段,实行爆破整地造林,进行挖、凿、爆、填相结合的整地方式。以针叶树为主,采用大规格苗、灌水以及覆盖保墒等措施。规划爆破整地造林2500公顷。到1995年,累计爆破整地造林1500公顷,植树220.37万株,其中针叶树154.3万株,阔叶树66.06万株,平均成活率达92.2%,取得明显绿化效果。
(2)五大干线公路绿化。京津、京周、京张、京开、京密(包括平顺段)是本市通往外埠和区内的五大交通要道,涉及12个区县,公路总长度近400公里。以往这些路段林木较少,且不整齐。为此,市政府主要领导成员,实行分路负责,从1986—1989年的三年内,各区县发动沿线机关、学校、部队、工厂等单位,在公路两侧30~50米宽的地带,共栽植大规格苗358万株,其中常绿树38.3万株,阔叶树263万株,花灌木33.1万株。同时为结合生产,在顺义县路段栽植各种果树487公顷,已经获得收益。并充分利用路口、桥头、村镇街道以及山岗、水坑等地形、地物,借景造型,建设一批小园林、小绿地等设施。
(3)县城及乡镇绿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及居住条件的改善,对环境绿化提出新的要求。80年代以来,各区县在普遍搞好绿化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城镇、乡村、机关、企业庭院的绿化,使郊区城镇绿化有了很大发展。在平原和半平原地区12个区县的193个乡已有131个实现了绿化达标乡。1991年北京市被评为“全国平原造林和城市绿化先进市”。新建城镇公园91个,城镇道路绿化总长度1 384公里。到1995年各区县涌现市级花园式单位741个。
怀柔县城是座依山旁水的城镇,县城面积13平方公里,近10年来,在建设城镇的同时,绿化美化30条街道和30个机关庭院及2个居民小区,建设3个街头绿地。扩建了滨河公园,县城周围建立5处片林,共栽植针阔叶树及花卉百万株,绿篱和草坪3万平方米。沿街垂柳成荫,松柏染翠,月季争艳,与山前水库相辉映,风景优美。城区绿化覆盖率达52%,人均绿地77.2平方米。
昌平县北京保温瓶公司。地处南口风沙危害区,从80年代初就开始厂容绿化美化,栽植各种树木3万余株,花卉1万株,铺草坪9千平方米,绿篱1743米,花坛6千平方米,绿化面积覆盖全厂达4.1万平方米,成为景色秀丽的花园,被评为市级花园式单位。
顺义县李各庄乡。以绿化为先导,带动全乡8个自然村进行交通、环境、卫生等综合治理,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全面发展。5年来,建成10里绿色走廊、百亩街心公园、万米环乡林带、8个村庄片林及补植扩大11条农田林网。共植树32万株,覆盖率达18.6%,连续4年被评为市级绿化先进乡。
(4) 片林的营造。片林营造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尽可能利用京郊的沙荒地、河滩、坑洼以及废弃地等。这对改善首都生态条件,提高环境质量起到良好的作用。从1980年以来,营造大小片林面积达1.24万公顷。其中县城周围片林3 161公顷,市和区县隔离片林1 680公顷。其中大型工程片林:
榆垡片林。位于大兴县城东南30公里的榆垡乡,涉及一个农场和5个村,沙荒区总面积733公顷,参加施工的有市经委系统300个单位万余名职工,从1987—1989年三年内造林万余亩。植树128.8万株、绿篱1.1万余米,树种达20多个。同时打机井55眼、埋设地下管道8.9万米,设立出水口1 071个,实现灌水管道化。
半壁店片林。大兴县境内半壁店乡三个村的荒地,1983年机关义务植树21公顷,三个村联合营造杨树片林50公顷,1985年扩大到133公顷,栽植各种树木18万余株。并开辟成森林公园,园内共划分环境区、密林区、活动区、景区等7个景点,成为郊区旅游、娱乐和休憩的场所。
六合庄片林。位于大兴县六合庄林场范围内,总面积267公顷。多为高低不平的通体沙地。1983年划为机关义务植树区时,已造林240公顷。为解决干旱问题,在林地打井25眼,铺设灌溉管道1.4万余米,实行换沙填土和坑底铺垫塑料膜保水等措施,造林66.7公顷,植树10万株。使昔日荒滩变成绿色的林海,对治理永定河沿岸的风沙危害起到重要的作用。
北郊洼里片林。位于朝阳区洼里乡,计划造林333公顷。1993年完成了碧玉公园的绿化,1994年完成绿化128公顷,计划5年全部完成。这是首都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一项重点绿化工程,将成为京城北郊的绿色屏障。
村镇片林。为提高首都绿化美化的整体水平,在郊区部分村庄建设百亩以上村镇片林,以改善村容镇貌。从1992年起步,到1995年在9个区县完成村镇片林128处,造林1333公顷,栽植各种针阔叶树及花灌木30多个树种。共计150万株,保存率达90%以上。
3.薪炭林。京郊地区过去由于林木资源稀少,造林形式单一,忽视薪炭林的发展,致使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农民“守着山无柴烧”。据调查,京郊以薪柴为燃料的农户有69万余户,占山区、半山区农户的63%。70年代初期,全国增柴节煤会议以后,北京郊区开始营造薪炭林,在密云县兵马营大队和北庄大队先后营造刺槐26.6公顷,1980年发展到600公顷,基本解决该地区农户烧材问题。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市林业局制定相应措施,把薪炭林纳入林业生产计划,鼓励农民营造薪炭林。从1981年起每年有计划地在缺柴地区营造4000~4667公顷,到1985年全市薪炭林面积达2.3万公顷。1986年,全国第一次薪炭林工作会议在本市密云县召开,推动了京郊薪炭林建设的发展。同年制定出《北京市郊区薪炭林发展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列为郊区农村能源建设重要内容,经济上给予适当扶持。计划在7个山区县和部份平原地区缺柴少烧的乡(村),建薪炭林基地3.3万公顷。市、县、乡三级成立薪炭林建设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取得较大进展,被林业部确定为薪炭林试点县的密云县和延庆县列为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全县“四大能源”开发项目之一。1986—1995年的10年内发展到2.6万公顷,加之前期面积累计全市营造薪炭林4.9万公顷,其中基地建设2.2万公顷,占87%。现有4万公顷进入采薪期,年产薪柴达30万吨,折合标准煤17.1万吨,平均公顷产薪柴7500公斤。目前,缺柴地区的农民基本解决或缓解了烧柴困难,群众称薪炭林为“绿色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