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一)起步阶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下,全省各地积极发展工副业生产,不少地方以农村的“四坊” (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和简单的机械作坊为基础,把农村的“五匠”(木匠、铁匠、泥瓦匠、石匠、篾匠)组织起来,积极发展铁业、木业、纺织、编织、采矿等副业生产。农村建立农业合作社后,成立了专业队、专业组,有的还开办一些简单的小型作坊式修配厂、铁工厂、纺织厂等。1974年,巩县(今巩义市)、辉县(今辉县市)、新乡等一些有资源的地方社队企业发展较快,其中巩县回郭镇的社队企业总收入达到1017万元,占全镇工农业生产总收入的56%。1975年《河南日报》刊登了回郭镇大办工业的调查报告,引起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视。同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以《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为题介绍了巩县回郭镇办企业的经验,并发表了题为《满腔热情地办好社队企业》的评论员文章。回郭镇的经验,对全省社队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后在全省掀起了大办社队企业的高潮。 ☚ 一、发展历程 (二)成长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前,河南省没有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河南省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逐步开展起来。50年代初,河南省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结合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执行,解决农产品购销的需要,省直有关农业、粮食、商业、供销等部门相互配合,制定了一些农产品的收购标准。1955年成立“河南省皮棉品级标准审修委员会”,负责审修了全省各地使用的皮棉品级实物标准。1956年成立“河南省棉花标准仿制委员会”,负责仿制全省棉花的品级实物标准。1958年河南省商业厅制定发布了河南省麻类等级检验标准,对萱、魁麻、线麻、青麻的等级作了统一规定。60年代,河南省农业标准化工作逐步走向统一管理。1963年,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设立了标准处,负责全省的标准化工作。60年代初河南省科委组织进行了仿制棉花品级实物标准和烤烟分级标准的试验验证工作。1964年河南省农业厅制定了《种子检验试行办法》和《种子分级试行标准》在全省试行。后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机构相继被撤销,农业标准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 一、发展历程 (三)深入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49—1960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副业、手工业迅速恢复,到1954年,农村副业产值已达30.13万元,手工业产值达6 485万元。在此基础上,伴随农业合作化的进程,农村办起一些工副业组织,叫社队企业。这可以视为乡镇企业的雏形。1958年,辽宁农村建立了人民公社,根据中央提出的人民公社要大办工业的精神,中共辽宁省委号召建立 “百厂社” 和 “千厂县”,利用城市大工业支援的设备、技术工人和公社平调的劳动力,创办了农机具修理、粮米加工等企业。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公社工业。据1958年统计,全省公社工业 (不含市郊公社工业)企业已有2.4万个,职工41万人,总产值4.2亿元。1959年,人民公社体制调整为三级核算,公社工业更名为社队工业,初步形成建材、机械、食品等为骨干的14个工业行业。1960年,中央及省委号召大力开展工业支援农业的活动,全省有2 132个工交企业和科技单位与460个公社挂钩,促进了社队工业快速发展。这一年全省社队工业总产值上升到9.6亿元。但当时的社队企业尚未摆脱从属于农业的副业性质,产品不定型,质量不过关,销路不畅,而且在 “大跃进”形势的影响下不少企业实际上是浮夸风吹出来的,只能造成资源浪费,但这毕竟是乡镇企业的起步阶段。 ☚ 一、发展历程 (二)徘徊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农业机械保有量极少。耕作机械中,只有原协和大学农学院教学用的1台“HARRIS”三轮拖拉机(美国造,1.77千瓦,中耕型配单铧犁)、1台手扶园地耕耘机(美国造,3.7千瓦,配立式旋耕机、割草机)和水泵。农用排灌动力机械只有52台, 0.15万千瓦。 ☚ 一、发展历程 (二)普及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省的农业标准化工作主要是结合国家统购统销政策的贯彻执行,解决农业产品购销的需要。当时,省农业、粮食、商业、供销与轻工、纺织和外贸等部门互相配合,先后制订了一些农产品标准或收购等级规格。60年代,广东省食品进出口公司制订了《出口蔬菜品质规格》共13个种类79个品种,作为蔬菜出口统一标准。1961年,建立了广东省计量标准局。1965年,广东省人委颁布了《广东省工农产品和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管理暂行实施办法》。该《办法》规定,对“全省技术标准的管理采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专业归口的原则”。广东农业标准化工作在“抓住两头,打好基础”的方针指导下,在全省各地逐步展开。“抓住两头”,即一头抓住种子标准,包括种畜、种禽和种苗标准,另一头抓住农产品标准;“打好基础”是指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基础。农业标准化工作刚起步不久,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机构相继被撤销,农业标准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 ☚ 一、广东农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二)种子标准化大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贵州农副产品出口由当时的国营商业贸易公司经营,担负了对传统农副产品出口的收购、调拨任务,但出口数额很小。1950—1952年的三年间,出口收购额累计仅410万元。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1953年建立了外贸专营企业:中国畜产公司、中国茶叶公司贵阳办事处,奠定了对外贸易的基础。当年,农副产品出口收购额达708万元,比前3年总和增长了72.86%。1954年贵州省对外贸易局成立,农副产品出口收购又开始有了新的发展。1953—1959年,农副产品出口收购额逐年增长,7年间出口收购额累计为2.9亿元,年均递增率为190. 6%,占全省出口商品收购总额的63. 15%。 ☚ 一、发展历程 (二)徘徊停滞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80—1985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 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 粮食连年增产, 温饱问题基本解决。1983年1月, 邓小平同志在同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农业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时明确指出:“全国都要注意搞饲料加工, 要搞几百个现代化的饲料加工厂。饲料要作为工业来办, 这是个很大的行业。”在小平同志的倡导下, 国务院立即作出部署,并由国家经委主管饲料工业。1984年12月26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委《一九八四年——二○○○年全国饲料工业发展纲要 (试行草案)》 的通知 (以下简称《纲要》), 把发展饲料工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5年7月, 全国第一次饲料工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准的《纲要》, 同时成立中国饲料工业协会。同年10月, 湖南省人民政府召开了首次全省饲料工业工作会议, 传达全国饲料工业工作会议精神, 研究和部署加快湖南饲料工业发展步伐。11月12日, 湖南省编制委员会根据省长办公会议关于成立湖南省饲料工业办公室的决定, 以湘编直 (1985)97号文明确湖南省饲料工业办公室归口湖南省计划委员会领导, 与湖南省饲料工业协会、湖南省饲料工业技术开发公司为三块牌子, 一套人员。湖南省饲料工业办公室的任务是实行饲料工业的行业管理, 负责全省饲料工业的统筹、规划、协调、指导、服务。 ☚ 三、农用饲料工业 (二)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49—1961年湖南省国营种畜场起步于50年代, 1954年在宁乡猪、大围子猪、沙子岭猪的产区分别建立了良种猪繁育指导站, 接着, 先后对地方良种牛、羊、家禽也相应地建立了原种场, 扩大了良种畜禽的繁殖。1957年, 全省养猪发展到1 090万头, 占全国第2位。1958—1961年, 由于实行人民公社化时, 种猪生产遭到严重挫折, 国营种畜场所剩无几。1962年, 全省组织了地方种猪调查, 查清了全省各地的种猪资源, 对宁乡流沙河、湘潭沙子岭、东安石期、常宁茵田、资兴旧市、桃沅延泉、长沙大围子等八处分别建立良种繁育辅导站, 配备了专职畜牧技术人员, 按照保护地方种猪固有的早熟易肥、耐粗饲的特性, 对种猪进行培育、登记, 成为基地选育种猪的核心。 ☚ 三、国营种畜场 (二)巩固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58—1966年广西化肥工业是从1958年开始发展的。当时部分地县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先后兴建了10多个5—8立方米小高炉生产钙镁磷肥和几个年产5 000吨小普钙厂。由于这段时期生产的磷肥质量差,肥效不显著,产品销路不好,后来多数工厂被迫停产,仅保留了玉林和宜山等3个磷肥厂。1964年自治区投资400多万元,将下马的鹿寨钢铁厂两座38立方米炼铁高炉改造生产钙镁磷肥,由于工艺技术上创新,磷肥质量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均创造了当时全国最好水平。与此同期,广西小氮肥也开始进行建设,南宁化工厂年产800吨和玉林地区化肥厂年产2 000吨小合成氨于1965年试产成功,随后小氮肥厂在广西各地逐渐建立起来。 ☚ 一、化肥工业 (二)曲折前进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50—60年代中期50年代初,全省农村用电量只有153万千瓦时,用电设备容量不足3 000千瓦。省委和省政府为了彻底改变农村面貌,逐步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发展农村电网。开始时,重点放在城市郊区,采取靠国家电网延伸的办法,以3.3、6.3千伏电压向城市郊区农村供电。50年代后期,开始利用东部山区水利资源比较丰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兴修小水电站,小机组独网运行,用于磨米、照明等。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三岔河、安广、长岭和乾安等县曾一度利用锅驼机和柴油机发电;德惠、榆树、大安、通榆等县曾相继办起汽轮发电机组的小火电厂,供当地居民和“五小”工业用电(60年代中期,均先后停运并拆除)。同时,在有条件的地方继续采取国家电网延伸的办法,解决少数农村的用电。到1962年末,全省农村用电面仅达13%,用电设备容量56 257千瓦,用电量为6 284万千瓦时。虽较50年代初有很大发展,但用电水平仍然很低,人均用电量只有5千瓦时,全省农村还没有一条送电线路和一座农村变电所。 ☚ 一、发展历程 (二)曲折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农电发展缓慢。1958年以前,仅有济南、青岛等大城市近郊的农村用上了电。1957年,全省农业用电仅有50万千瓦时,占全省总用电量的8‰。 ☚ 二、农电建设和农村用电水平 (二)初级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49—1952年山东是老解放区,人民政权建立较早,人民政府一向重视林业生产。在当时全力投入战争的同时,也领导人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其中就有封山造林和护林活动。1943年省临时参议会通过并由山东省战时工作委员会颁布《山东省保护林木暂时办法》,发动解放区军民,保护林木,封山造林; 1948年省政府及时颁布《关于保护与奖励培植林木暂行办法》,强调保护林木和封山育林。解放区还恢复建立了国营林场。1949年全省已有国营林场26个,经营面积77.6万亩,群众封山700多万亩,是建国后林业恢复和发展的开端。 ☚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新疆计划生育的重点在农村。为保证计划生育工作在农牧区的顺利进行,1988年以前,工作重点以宣传、教育、服务为主,主要采取了三项工作措施, ☚ 三、农村计划生育工作 (二)逐步完善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49—1958年8月1950年全省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广泛开展了增产竞赛和互助合作运动,恢复发展了农业科研、示范、推广机构和科普组织,农业院校的师资和在校学生也有了迅速发展,宣传、推广应用了大批农业增产技术,农民生产热情高涨,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这一阶段,在农业科技上的主要工作是: ☚ 一、发展历程 (二)稳步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河北省历史上是一个贫困的省份。改革开放前,多数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到1978年,全省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高达1 570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5%,主要集中在太行山、燕山、恒山、坝上和黑龙港流域,大多是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针对这种状况,1978年10月,河北省民政局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民政会议精神,以及《农村社会救济工作条例》要求,组织召开了全省民政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强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问题,要求各级民政部门同有关部门一道,深入山区老区搞些调查研究,通过部门工作,具体帮助山区老区困难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从建设资金、物资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援。会后,省、地、市、县派出大批干部就山老区的建设问题,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河北省民政局于1979年3月制定了《关于山老区农村优抚、救济工作安排意见》,提出: 各级民政部门要把山老区的工作当成重点,有计划地深入山老区调查研究。帮助开展生产自救,增加收入。要全面摸清困难户底数,在1979年、1980年两年对山老区困难户普遍建立起卡片。同年6月,河北省民政局发出 (1979)26号文件,要求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建议当地党委政府按照民政部的要求,协调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扶持常年困难户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力争分期分批地帮助改变困难面貌。各县、市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搞一两个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至此,河北省扶贫工作正式起步。 ☚ 第一节 扶贫攻坚_一、发展历程 (二)深入开发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58—1978年新中国成立前,宁夏基本没有电力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宁夏的电力工业才开始起步。到1957年,全自治区发电量只有500万千瓦时,仅供城市和少数工业企业用电。1958年自治区成立后,在中央的支持下,宁夏电力工业才有了较快的发展。截至1978年,全自治区发电量增加到16. 51亿千瓦时,是1957年的330.2倍。 ☚ 一、发展历程 (二)大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50—1957年1954年底,甘肃省农林厅在银川筹建池塘养鱼试验研究机构,于1955年2月正式成立甘肃省农林厅银川淡水养鱼试验站。站址在银川市北门外西侧的教场湖 (亦称教场滩),除拥有1. 67公顷水面的鲤鱼孵化、鱼苗培育池塘外,还有一个天然芦苇湖。同年9月,开发黄河鲤鱼驯化饲养和繁殖鱼苗,1957年人工孵化出黄河鲤鱼苗70万尾。 ☚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56—1965年新中国成立前, 江西农村用电是空白, 部分县镇仅靠小型煤气机和小型柴油机发电照明。新中国成立后, 农电建设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开始起步。1956年, 安义县鼎湖乡建成了全省第一座小型水电站, 装机容量12千瓦,标志着江西小水电建设的开端。1958年,在全国“大办水利”的高潮中,县和公社层层办电,由点向面扩展。至1960年,小水电发展到1.21万千瓦。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小水电建设仍呈稳定上升趋势,1961—1965年,全省新增小水电装机容量1.48万千瓦,年均增加2 951千瓦。在此期间,江西还建成了2座中型水电站:1957年11月,上犹江水电站建成,装机6万千瓦;1964年9月,江口水电站建成,装机3.52万千瓦,从而增强了农村供电能力。 ☚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49—1952年1949年9月江西全省解放后, 省政府把 “整顿内部、加强管理、迅速恢复解放各市、县通邮通电” 作为邮电通信工作的重点。为确保政令畅通, 在接收过来的破旧不堪的 “烂摊子” 上, 开始架设县至乡的电话线路和开办邮路, 继而逐步有计划地开始农村邮电建设。配合政权建设和土地改革, 架设农村电话线路计12 000杆公里, 安装电话2 197部, 增辟农村邮政投递路线18 000公里, 使全省778个区全部沟通了邮路。 ☚ 二、邮电建设 (二)发展阶段 ☛ (一)起步阶段 (一)起步阶段1952—1971年1952年12月, 江西省纤维检验局在九江成立。1954年, 省纤维检验局改为省纺织纤维检验处, 以贯彻执行棉花品级收购规格要求而开始起步。1967年, 全省开始执行7级制烤烟分级收购规格要求。1968年, 按国家棉花标准试点改革方案要求, 在新余进行试点工作。 ☚ 一、发展历程 (二)发展阶段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