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萌芽阶段 (一)萌芽阶段新中国成立前,农业科研机构专业科研人员稀少,科研条件简陋,经费严重不足,发展缓慢。尽管如此,在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果,对当时的农业生产起了一定作用。1941年1月,福建省研究院在纪念建院10周年的文章中这样写道:“经费至微,赖其悉心擘划,惨淡经营”,科研人员“不惜牺牲较优之地位待遇,孜孜于开辟知识领域,汲汲于一点一滴的创获,用以自慰自勉者也”。 1840年以后,清政府开始办洋务、兴实业,提倡和鼓励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在这样背景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福建奏准成立农业科研机构。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福州工艺传习所内建立省立甲种学校,亦称农事试验场,这是福建最早的农业科研机构。宣统元年(1909年)福建省农事试验场改为福建中等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又在工艺传习所内附设农业特别科和农事试验场。 民国22年(1933年)1月福建学院农林研究所成立。福建省建设厅农林股升格为农业改进处。30年代在福州成立农林改良场,下辖作物改良场、福州苗圃和长乐、漳浦分场及茶叶改良场。民国28年(1939年)1月,农林改良场扩建为农事试验场,内设总务课和技术课。技术课内有作物、园艺、病虫害、畜牧兽医和农艺化学等5个组,下辖长乐、连城、清流、南平(今延平)、漳浦等5个分场。同期,省建设厅与协和大学合办园艺试验场,教育厅在莱舟、南屿创办教育团公有林。40年代,省农事试验场扩建为农事试验总场,进行了机构调整,先后接收并入省林业事务所、省园艺试验场、省畜牧兽医事务所,设立农艺、园艺、病虫害、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和农经等7个系,下辖崇安改良场和清流、连城、南平、长乐、漳浦等5个分场。民国37年(1948年)病虫害系改为福建省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所。 民国29年(1940年),福建省政府与中国茶叶公司在崇安赤石合资建立福建示范茶厂;民国31年(1942年),由当时的政府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接管后改为茶叶研究所(崇安茶叶研究所),它成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茶叶研究所。1946年由农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茶叶试验场接管。 民国28年(1939年)1月,福建省自然科学研究所成立,设自然科学、医药卫生、农林等三个部。翌年11月扩建并更名为福建省自然科学研究院,是一所综合性科研机构,下设农林科学研究所、动植物研究所、工业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土壤地质研究所等,并在长汀县河田设立土壤保肥试验区。民国35年(1946年)12月农林科学研究所停办。同年,土壤保肥试验区改为水土保持实验区,后由农业部接管。 此外,协和大学农科、省立福建农学院、私立协和农业职工学校、福州高级农业职工学校等农业院校也都结合教学,设立农场,开展农业科学技术试验研究工作。 民国35年(1946年),中国第一个海洋科研机构——中国海洋研究所在厦门大学内建立。同年,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厦门大学生物学院设立海洋生物研究所(海洋生物试验场),从事海洋生物研究。与此同时,受太平洋科学协会海洋学中国分会委托成立厦门海洋生物研究室。民国36年(1947年),福建省自然科学研究院在平潭建立工作站,进行了一些水产品加工研究。但是,没有一个专门的水产科研机构。至1949年,全省6 000名自然科学技术人员中,农业、林业、畜牧、水利、气象等共1 000人,然而在职的农业科研人员仅40人。其中,农艺15人,园艺9人,植保7人,土壤肥料5人,畜牧兽医4人。 ☚ 二、科研机构 (二)创业起步阶段 ☛
(一)萌芽阶段 (一)萌芽阶段从1984年开始, 以村办工业或林业为依托, 益阳市的金花湖乡金银山村、衡南县的宗长村、长沙市郊区的麓山乡观沙岭村、桃源县菖蒲乡的明月村和临湘县的长源村等, 都先后建立了社区型的包含养老保险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资金主要来源于村办企业, 其中尤以长源村和明月村最为典型。1986年底, 长源村制定了 《长源村社会保障基金会章程》, 就实行养老保险制度规定 “男满六十, 女满五十五的村民, 可享受养老津贴。凡无子女的, 每年津贴标准不低于五百元; 凡有子女的, 其子女每年至少负担赡养金二百元, 基金会每年提供养老津贴二百元, 一并付给老人”。1987年4月18日村民大会修订的《明月村社会养老保险试行条例》第一次提出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概念, 提出了在资金筹集上“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合理负担” 和 “继续充分发挥家庭赡养功能” 的原则, 初步显示了现代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雏形。但是, 以实业为经济后盾的种种社会养老保险形式, 无一例外地都因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而起落, 最终也难免流产。 ☚ 五、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二)积累经验阶段 ☛
(一)萌芽阶段 (一)萌芽阶段1950—1957年广西乡镇企业萌芽于新中国成立到1958年社队企业兴办以前的农村副业和手工业。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广西贯彻政务院1949年12月29日《关于生产救灾的指示》中“因地制宜,恢复与发展副业和手工业”、“开展运销事业”是生产救灾的主要办法的精神,注意抓恢复发展农村副业和手工业。在土地改革中,为适应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需要,1951年9月中共广西省首届代表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很好地扶助民用工业与手工业(如造纸、榨糖、陶瓷、卷烟、火柴、农具制造等),以满足人民生活要求与发展农业生产”。从1950—1952年,全省农村副业有了一定的恢复与发展。1950年农村副业总产值为4 423万元(折成新人民币计算,下同),1951年为4 810万元,比上年增长8.75%,1952年为5 492万元,又比上年增长14.18%。农村手工业也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农民兼营手工业商品生产总值为9 132万元。 土地改革后,中共广西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在引导农民发展互助合作和合作化运动中,对发展副业生产给予了鼓励和扶持,国家通过银行给予贷款扶持,处理好农业与副业的关系,各地对农业与副业生产所需劳动力,采取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农忙季节集中力量搞农业,农闲则多搞工副业生产,农村副业有了新的发展。1953年副业总产值为5 803万元,比1952年增长5.66%;1956年达到9 857万元,比1952年增长69.86%(以上均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到1957年达到1.79亿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 1953年开始,广西手工业合作化运动进入普遍发展时期。分布在广大农村和圩镇的手工业行业有砖瓦、石灰、陶器、瓷器、铁木农具、竹器、车缝、棉纺织、文化用品、造纸、雨伞、补锅、阉鸡等,1954年全省农村从事专业手工业者11.08万人,总产值2.20亿元(其中农民兼营手工业商品生产总值1.30亿元),人数占全省手工业专业人员的58.62%,总产值占全省手工业总产值的61.82%。从1953年起,农村个体手工业者开始参加手工业生产小组或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春,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农村手工业连同圩镇运输业等,基本实现了合作化,约有11.4万人,总产值2.03亿元。 ☚ 一、发展历程 (二)从大起大落到稳步发展阶段 ☛ (一)萌芽阶段 (一)萌芽阶段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80年代初期,为了弥补财政赤字,中央政府打破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传统观念,尝试通过发行国库券和建设债券来筹集财政资金。受此启发,一些企业和金融机构也尝试发行了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但是,受计划经济观念的约束,发行证券的目的仍然是为了筹集资金,债券的发行也采取了极具计划经济色彩的行政摊派方式。 在企业改革领域,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始尝试用股份化的形式来对传统企业进行改造。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发行了股票。但是,这时的股票绝大部分有名无实。很多企业不仅对股票规定了相当于利率的最低分红率,而且像债券一样,对股票规定了还本期限(通常为2~3年)。实在说,这时发行股票的主要目的是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同时还具有极强的为职工谋福利的色彩。 由于发行规模很小,证券的交易市场很难形成。1980~1989年10年中,尽管债券的发行量逐年有所增加,但到1989年底,国债、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的发行量分别仅为187.25亿元、75.26亿元和60.66亿元。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面值和股票交易额,上海为1.76亿元和0.078亿元,深圳则为1.34亿元和0.2亿元。1987年以后,在上海、深圳等少数城市中出现了债券和股票的柜台交易,中国最早的股票价格指数——静安股价指数也出现在中国的经济生活中。 与市场发展程度相一致,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基本上是空白。证券的发行缺乏基本的法律规范和全国性法规,证券转让交易则主要依据当地政府出台的地方法规进行管理。 尽管一切都处于初创阶段,80年代的各种试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通过10年的实践,有关资本市场的基本知识得到了普及,资本市场的各种要素也都成长起来。这些因素的产生和壮大,为中国资本市场在90年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五、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二)大发展阶段 ☛ 00008014 |